发文单位:陕西省人民政府
文 号:陕政发 〔2008〕23号
发布日期:2008-6-11
执行日期:2008-6-11
生效日期:1900-1-1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陕西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已经2008年第15次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陕西省人民政府
二○○八年六月十一日
陕西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
目 录
第一部分 气候变化对陕西的影响与挑战
一、陕西气候变化观测事实与趋势
二、陕西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三、气候变化对陕西的影响
四、陕西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
第二部分 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原则
三、目标
第三部分 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及主要任务
一、优化能源结构,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二、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生态省建设
三、强化水资源管理,加大综合节水技术研发与推广力度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重点行业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
五、增强环境监测和预警能力,推动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
六、健全和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一、认真实施和完善相关的 及政策
二、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引导社会投资研发相关技术
三、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
四、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有效利用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
五、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管理体制,加强组织领导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事实。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异常气候事件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日益严重的影响,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为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通知》,结合我省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第一部分 气候变化对陕西的影响与挑战
一、陕西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与趋势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大部分地区都呈现变暖趋势。我省的气候变化同全球、全国的总趋势基本一致,特别是近十年来的主要观测事实表明:
平均气温不断升高。以1971—2000 年年平均气温为例, 80年代全省年平均气温为11.5℃,90年代为12.1℃,升高0.6度。2000—2006年年平均气温为12.5℃,比80年代升高1.0℃,比90年代升高0.4度。2006年年平均气温高达13.1℃ ,成为我省近50年来的最高值。从季节分布看,冬季增温最明显,从1986年以来连续出现暖冬;从地域分布看,陕北、关中的暖冬特征尤为突出,增温趋势形成北强南弱的特点。
降水大幅度减少。1951—2006年,全省年降水量的变化呈减少趋势,90年代减少幅度最大。1991—1999 年平均降水量比1961—1990年减少10%—20%.目前,陕西仍处于相对少雨时段。
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增多。一是夏季反常高温。2002年、2005年6、7月关中地区出现35℃以上的持续高温天气,多数县最高气温≥40℃,突破历史极值。2006年6月局部出现40℃以上的高温天气,西安市最高气温达42.9℃。二是旱灾频繁。近50年来,陕北、关中、陕南旱灾的重现期分别为1.1年、1.2年、1.6年。三是洪涝灾害加重。1998年-2005年间多次出现大范围区域性暴雨、大暴雨和持续降雨过程。据不完全统计,仅丹凤、紫阳、佛坪、宁陕、子长等县遭遇特大暴雨袭击,造成经济损失达90亿元,死亡364人。
未来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根据全球气候模式预测结果,陕西未来50年平均气温将升高1.15℃—2.10℃。2007年—2010年平均降水量为正常期,2011年—2035年为相对湿润期,2036年—2050年将转为偏旱期。在这三个时段中,关中、陕北、陕南差异较大,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可能增大,关中的干旱与陕北、陕南多雨并存,荒漠化仍有加重之势,将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产生较大影响。
二、陕西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根据统计资料分析,在2005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中,原煤占77.61%,原油占15.11%,天然气占4.20%,水电占3.08%.在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我省煤炭所占比重高于全国68.9%水平8.7个百分点。经测算,2005年我省因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为1.35亿吨CO2,人均3.63吨。预计到2010年单位GDP的能耗和CO2排放量将有所下降,但CO2排放总量将由1.35亿吨上升到1.75亿吨,人均CO2排放量由3.63吨上升到4.57吨。因此,要实现CO2排放总量和人均CO2排放量“双降低”,任务相当艰巨。
三、气候变化对陕西的影响
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已经对我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省南北狭长,气候差异大,自然灾害较多,生态环境脆弱,加之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经济发展水平又比较低,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还不强。可以预见,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继续加快以及居民用能水平的提高,未来气候变化对陕西的影响度会随之增大。
(一)对农业的影响。
气候变化必将增加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加剧农产品产量波动。事实表明,已经发生的气候变化使春季物候期普遍提前。近十多年来,因受暖冬影响,渭北果树开花期提前半个月左右。由于花期提前,增加了果树遭遇春寒、低温冻害的机率,而夏季的高温又使果实普遍小于常年。小麦发生冬旺,甚至反季节拔节,而夏初的干热风又使小麦青干,造成严重减产。气候变暖导致的病虫害暴发和蔓延,使微生物分解加快导致地力下降,连续阴雨导致野草漫地,需要增加施肥量、用药量和农事劳动量,大幅度增加了农业成本和投资需求。
(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我省地貌和地质类型多,生态系统相当脆弱。一是水文地质方面。持续干旱、持续阴雨,或者暴雨与干旱交替发作,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可能加剧,殃及梯田、坝地和水利工程;陕南山区和半山区耕地少,如遇暴雨冲击,将降低对人口和经济的承载能力;毛乌素半沙漠区,可能出现沙尘暴频发,会造成大面积土壤风蚀沙化、石砾化、次生盐碱化。二是生物群落方面。气候变化可能改变植被的组成、结构及生物量,将使森林火险等级提高,防火压力加大;森林病虫害分布、生物学特性发生变化,大面积森林有害生物爆发的危险性提高;植物地理分布、生理、生活周期、迁徙习性和栖息地发生改变,生存能力降低,生物多样性保护难度增大。
(三)对水资源的影响。
水资源变化是气候变化的晴雨表。由于干旱少雨,渭河来水量连年减少,建国以来到80年代年均入境水量为25亿m3,90年代年均只有11亿m3,1997年仅为4亿m3.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量刚性增加,关中地区不得不靠超采地下水维系运转,造成西安地裂缝、地面下沉等严重问题。着眼未来,气候变化将对我省水资源产生较大的影响:一是水资源总量严重不足。目前,全省年需水总量112 亿m3,可供量92亿m3,缺水20亿m3.其中关中缺水13亿m3,陕北缺水2亿m3.据预测,到 2020年缺水量将增加到83亿m3.如遇持续干旱,水资源供需矛盾可能进一步加大。二是水污染严重。约80%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进江河湖库,已使关中、陕北大部分河道水体丧失了使用功能。而农村面源污染与地表水污染,通过灌溉系统形成往复循环,致使地下水体污染也日趋严重,更加剧了缺水地区的供需矛盾。三是水资源消耗大。我省万元GDP用水量是东部发达省区的1.5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加之涉水部门多,形成多头管理,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矛盾。
四、陕西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
(一)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面临严峻的挑战。
我省能源消费构成中原煤比重高出全国68.9%水平8,71个百分点,近年来虽有变化但以煤炭为主的消费方式并未得到根本改变。与石油、天然气相比,单位热量燃煤引起的CO2排放比使用石油、天然气分别高出约36%和61%。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0%以上,而电和天然气消费之和仅占 7.7%。随着电力等耗煤行业的快速发展,2007年上半年全省CO2排放量比上年同期增长3.39%。由于调整能源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资源结构的制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又面临技术和资金上的障碍,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结构和消费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将不会发生大的改变。因此,我省在降低单位能源的CO2排放强度方面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
(二)对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技术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省高耗能工业比重较大,单位产品能耗高,目前的能源开采、供应与转换、输配技术、工业生产技术和其它能源终端使用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2005年,全省重工业实现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83.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8个百分点。年耗标煤5000吨以上的重点耗能企业565家,实现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4.5%,而消耗的能源所占比重则高达97.8%.高耗能产品单位能耗高,如火电供电煤耗比国内先进水平每千瓦时高出55克标准煤,水泥每万吨综合能耗比国内先进水平高出 700吨标准煤,合成氨每吨综合能耗比国内先进水平高出475千克标准煤。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要依靠科技创新和结构调整。如果不能及时获得先进的、有益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改变高耗能产品生产过程和能源、交通、建筑等的高排放特征需要持续很长时间。
(三)对自然生态保护和修复带来巨大的挑战。
我省生态环境脆弱,干旱、水土流失、荒漠化、湿地退化等依然较为严重,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保护自然生态的任务更重,压力更大。特别是在能源工业大发展中,粗放型的煤炭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造成一些煤矿采空区山体滑坡、地表塌陷,局部地下蓄水层、防水层破坏,给矿区生态环境带来灾难性后果。应对气候变化,既要不断加强植树造林和湿地恢复工作,提高森林碳吸收汇的能力,更要重视从源头上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强化生态修复的责任。
(四)对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提出了长期的挑战。
我省旱、涝、冰雹、高温热浪、低温冻害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非常有限。在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增加的情况下,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效减少病虫害,降低生产成本,遏制荒漠化增大趋势,将是确保全省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期任务。
(五)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出了现实的挑战。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尤其是占全省经济总量70%左右的关中地区,水资源仅占18%;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缺水问题更加突出,仅占12%.但我省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比较差,而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将继续增大。因此,如何保护和管理水资源、优化水资源配置,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用水安全,确保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对提高水资源开发和保护领域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提出了更加现实的挑战。
第二部分 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关注气候变化问题,积极采取适应和减缓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我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对人类、对未来高度负责的重要行动。
一、指导思想
我省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支撑,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保护我国和全球的气候作出新的贡献。
二、原则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遵循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尊重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立足陕西,着眼全球,突出重点行业,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气候变暖带来的长期挑战。
——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的原则。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要在继续坚持节约能源、优化结构、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实施生态保护重点工程以及防灾、减灾等重大基础工程建设,切实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的原则。应对气候变化涉及经济社会的许多领域,只有把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统一部署,协同动作,整体推进,才能使这些政策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取得更好的效果。
——坚持科技创新的原则。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是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引进和利用碳吸收技术,积极推进在清洁发展机制、技术转让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目标
我省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目标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明显成效,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相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有新的进展,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得到较大提高。
根据以上总体目标,提出以下七项具体要求:
——强化能源节约,降低能源消耗。依法实施节能管理,加快节能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到2010年,万元GDP能耗从2005年的1.48吨标准煤降到1.18吨标准煤,降低20%左右,年节能总量约1800万吨标准煤。
——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到2010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比重下降3—5个百分点,天然气、水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比重提升5—8个百分点;煤层气抽采总量达到7.8亿立方米,其中利用量6亿立方米;农村户用沼气普及率超过30%,50%以上的大中型畜禽养殖场建成沼气工程。力争使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在一次能源供应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到10%左右。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控制工业生产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建立淘汰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快节能环保技术的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提高资源利用率。到2010年,力争使工业生产过程的氧化亚氮排放稳定在2005年的水平上。
——继续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水土流失治理、农田基本建设等重点工程,大幅度增加碳汇能力。到2010年,全省完成水土流失治理3万km2,新增造林面积100万公顷,建设牧草原种基地5000亩、扩繁基地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