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单位:江苏省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文 号:宁政办发(2007)139号
发布日期:2007-10-17
执行日期:2007-10-17
生效日期:1900-1-1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为进一步增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避免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年第49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苏政办发2007年第103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性
我市地处北亚热带边缘,四季兼受西风带、副热带和热带天气系统的影响,天气复杂多样,气象灾害频繁。气象灾害及其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和威胁。我市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社会繁荣,一旦遭受重大气象灾害,将会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和影响。因此,加快气象事业发展,切实增强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生活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性,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紧紧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制定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加快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强化防灾减灾基础,进一步增强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最大程度地减轻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进一步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一)加快气象综合监测体系建设。气象综合监测体系,是提高天气、气候预报准确率的基础。由于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全市气象综合监测体系还不健全,现有气象监测站点的设置密度、自动化程度和观测内容还不能满足各类天气系统监测和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需求。各区县、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合理布局、有效利用的原则,加强气象综合观测系统的建设,建立和完善国家与地方综合气象监测网络,重点加强两江(长江、水阳江)、两湖(固城湖、石臼湖)、两河(滁河、秦淮河)、防御气象灾害脆弱区、主要战略经济区、重要交通干线和枢纽等地区灾害性天气监测网和中小尺度天气加密观测系统建设,增加站网密度,不断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气象部门要组织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监测,加快建设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与气象有关的大气、水文、生态环境等监测数据的信息共享。
(二)增强气象灾害预测预报的服务能力。要进一步加快气象业务建设,不断完善市、区县两级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建设分灾种气象灾害预报业务系统,加强灾害性天气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重点加强台风、暴雨、大雾等灾害及其影响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和雷电、龙卷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事件的实时动态分析、风险分析和预测预警,切实提高气象灾害预测预报的服务能力。
(三)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加快建立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优化和改进现有发布渠道,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建立可覆盖全市的预警信息综合发布系统,达到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的目标。要进一步完善气象手机短信预警发布系统,扩充城乡电子显示屏发布系统和专业信息网站功能,与社会公共媒体、有关部门和行业内部信息发布渠道相结合,及时发布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及简明的防灾避灾办法。在学校、医院、社区、高速公路、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立或利用现有电子显示屏、公众广播、警报器等具备及时播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功能的设施,努力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
加快实施手机短信小区广播,对具有有线广播系统(农村大喇叭)的镇街开展短时强对流天气预警信息等发布工作,增强局地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面向农村的气象信息服务,因地制宜地解决好基层及偏远地区预警信息不畅的问题,最大程度地减轻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
三、切实增强气象灾害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
(一)认真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各区县要按照国家防灾减灾有关规划和要求,统筹考虑当地自然灾害特点,组织气象及有关部门认真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全面调查收集本行政区域发生的气象灾害种类、频次、强度、造成的损失以及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情况,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加强区域灾害分析评估,逐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防灾减灾措施。
(二)抓紧制定、落实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应急预案。各级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结合当地气象灾害特点,依据有关 、规章的贯彻执行力度,依法对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信息发布与传播、雷电灾害防御等工作进行监管和监督。同时,加快行业、地方气象灾害以及防御技术标准规范的制定和修订,促进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五)不断增强全社会对气象灾害的防范意识。要加强气象灾害防御法律、法规和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建设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利用现有资源,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加强对中小学生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手机短信等宣传阵地,采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等通俗易懂、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大力宣传气象科普和防灾减灾知识,切实增强全社会对气象灾害的防范意识。
二00七年十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