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首页 >> 法律资讯

青海省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市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时间:2007-01-24

发文单位:青海省西宁市人民政府

文  号:宁政[2007]9号

发布日期:2007-1-24

执行日期:2007-1-24

生效日期:1900-1-1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局、委、办: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和《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青政200655号),促进我市气象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更好地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结合本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全市气象事业发展的总体任务和奋斗目标

  (一)气象工作的重要意义。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是应对突发自然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全市气象事业在防灾减灾和政府决策要。近年来,全市气象事业在防灾减灾和政府决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全市气象事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气象事业发展中还存在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尚未形成,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预报预测水平、应急服务能力亟待提高,气象灾害预警发布体系不完善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气象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气象事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加强领导,加大支持力度,使气象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优质的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气象科技支撑。

  (二)气象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总体要求,以“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强化观测基础建设,提高预测预报水平,加快科技创新,努力建设气象现代化体系,进一步提升气象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及防灾减灾的保障与支撑能力,为构建和谐西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三)气象工作的奋斗目标。到2010年全市初步建成结构合理、布局科学、功能齐备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基本实现“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目标。到2020年,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使气象保障能力基本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加快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

  (四)加快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是国家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是气象和地球相关学科业务与科研的重要基础。要大力加强气候观测系统、气象卫星系统、气象站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区域综合气象探测系统,并将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保证其稳定可靠运行,不断提高西宁市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和水平。要在现有国家气象观测站网基础上,加快乡镇和气象灾害多发区的加密自动气象站、农业气象与生态站为重点的综合气象观测站网建设,逐步建成我市灾害性天气监测系统,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和预报服务水平,增强对城镇和农村的气象保障能力。

  (五)完善预报预测系统。以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准确率为核心,努力提高预报预测水平。加快预报预测精细化进程,加强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业务的建设,建设定点、定量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业务。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警报和旱涝趋势气候预测,尤其提高对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的预警能力。

  (六)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体系。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坚持避害与趋利并举,建立由各级政府组织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构建气象灾害预警应急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要加强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灾情调查和影响评估的能力建设。国土、卫生、农牧、林业、环保、交通、水电、民政等部门要与气象部门加强合作,做好对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气象次生灾害以及干旱、雪灾、雷电、冰雹、沙尘暴、农业病虫害、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和有害气体扩散等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预警和应急保障能力,建立畅通的气象灾情传递渠道。

  (七)健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加强市县级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把公共气象服务系统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范畴,强化气象公共服务职能。改善服务手段、拓宽服务领域、增加服务产品、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对重点地区、重点工程、重大赛事、重要社会活动的气象保障能力。拓展气象信息发布渠道,引导有关媒体、网络和通信运行企业积极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做好气象信息的播发工作,以气象警报、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报警报信息,扩大气象信息的公众发布气象灾害预报警报信息,扩大气象信息的公众气象服务的时效性。

  (八)强化农牧业及生态气象服务。建立重大农牧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评估系统。依靠科学,加强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及应对工作。充分利用有利的气候条件,指导农业生产,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服务,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完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和粮食产量预报业务,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逐步研发“农经网”建设等社会化服务手段,综合加工各类适用的新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市场供求、农业气象应用、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等信息及时有效地“进村入户”,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气象保障。

  (九)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建立健全由各级政府直接领导、有关部门参与保障、气象主管机构归口管理的协调高效的人工影响天气组织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形成解决西宁市水资源短缺为目的的人工增雨体系,建设人工增雨防雹地面作业示范基地,进一步完善扑灭大规模森林草原火灾、严重空气污染等事件的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机制。健全作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

  (十)强化防雷减灾工作。防雷减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有关部门要按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做好相关工作。气象部门要加强防雷减灾工作指导,依法履行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管理职责,做好防雷工程专业资质认定、防雷装置检测资质认定等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建设项目的防雷工程质量管理,严格规范防雷设施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各个环节。工商和质量技术监督、林业等有关部门要配合气象部门加强对各种防雷产品质量的管理和监督,加大对生产和流通环节的监管力度,积极开展林区雷击火灾防范技术与方法的研究。要经常组织开展防雷安全工作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做好督促落实工作。

  (十一)加强城市和公共卫生气象监测。建立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加密气象观测站点,实现气象灾害的动态监测,及时发布城市气象灾害信息,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做好交通安全气象保障和城市公共卫生气象服务,加强统筹规划和管理,推进气象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信息共享。进一步改进行业管理,建立市级协调机制,切实加强对全行业气象业务的监督、指导和协调。

  三、依法保障气象事业发展

  (十二)加强气象依法行政工作。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开发等 和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将教气象法律法规纳入全市“五五”普法规划,提高全社会气象法律意识,普及气象知识。

  (十三)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各级人民政府要将气象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科技发展规划,并落实规划和投资。对服务于当地的气象观测站网、气象灾害预警应急体系、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城市气象服务体系、人影指挥作业体系建设和雷达、大型计算机等重大气象基础设施投资以及科研、业务经费,要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使气象科技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积极支持气象部门参与重大工程项目规划、论证及实施,配合气象部门做好重大气象工程项目的争取工作,落实配套建设资金。各级政和有关部门协调做好气象部门职工的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工作。

  (十四)加强气象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高对做好气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发展气象事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方法来谋划气象工作。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大支持力度,加强协作配合,共同促进气象事业发展。全社会要关心气象事业、支持气象事业,努力形成发展西宁气象事业的合力。

  (十五)抓好气象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制定切实可行的气象人才培养规划,加大气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培养不同层次满足不同需求的气象人才梯队。加强气象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提高教育培训能力,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气象科技教育,提高气象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西宁市人民政府
  二○○七年一月二十四日

联系人:杨律师

电话:13930322268

邮箱:yjmlawyer#qq.com(#换@)

地址: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北环路519号4楼

Copyright © 2023 捍卫自由刑事辩护defend-lib 版权所有 XML 捍卫自由辩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