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单位:辽宁省鞍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文 号:鞍政办发〔2007〕54号
发布日期:2007-7-7
执行日期:2007-7-7
生效日期:1900-1-1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市国土资源局制定的《鞍山市2007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〇七年七月七日
鞍山市2007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了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和《鞍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鞍山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鞍政办发(2006)94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2007年降水趋势分析
根据市气象局预测,鞍山市2007年夏季降水略多于往年,并且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可能出现短时伏旱和局地洪涝。预计鞍山市夏季降雨量为420—500mm,比历年的426mm多1—2成,其中6、7月份降水略多,8月份降水略少。全地区大约有2—3场区域性暴雨天气。
二、地质灾害控制因素与分布
我市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岫岩县山区、海城市东南部山区、城区西部平原地区。主要地质灾害种类有泥石流、崩塌、滑坡和地面塌陷。
(一)泥石流
泥石流大多是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的,历史上海城市东南部山区和岫岩县山区各乡镇均有发生。主要泥石流灾害隐患点分布在岫岩县的汤沟、朝阳、大营子、石庙子、牧牛、三家子、韭菜沟、偏岭、哈达碑、石灰窑、红旗营子、黄花甸及海城市的孤山、接文、析木、马风、什司县、英落等乡镇。此外,岫岩县其它乡镇均有泥石流灾害点分布。
(二)滑坡和崩塌
地质和地形条件、采矿、筑路、建设工程等经济活动开挖边坡、降水是滑坡和崩塌的控制因素。主要自然滑坡和崩塌灾害隐患点分布在岫岩县汤沟、黄花甸、偏岭、哈达碑、兴隆、石灰窑、大营子及海城市孤山、接文、析木、马风、什司县、英落、大屯、毛祁等乡镇。另外因采矿、筑路、建设工程等经济活动开挖的边坡及尾矿坝亦是容易发生滑坡和崩塌的重要隐患点,零散分布于矿区、公路两侧和建筑工程区。
(三)地面塌陷
引起地面塌陷的动力因素主要有地震、降雨以及地下开挖采空、大量抽水等。我市地面塌陷分为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城区的铁西区(含高新技术开发区西区)和千山区西部平原区。重点地段是四方台—化纺厂—双台子啤酒厂,第一粮库—铁路器材厂,新华站—铁西广场—四十四中学等3条岩溶发育带。采空区塌陷主要分布在城区铁东区长青街道、大石头一带及海城市、岫岩县、千山区地下采矿分布区及老窿分布区。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形成的地面塌陷隐患点主要分布在海城水源地(响堂)、西郊水源地(铁西开发区、宁远镇)和立山水源地(太平)。
三、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
根据历年地质灾害情况统计和地质灾害分布及发生特点,我市地质灾害多发生在汛期。因此确定我市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6月中旬到9月末。
四、组织领导
为做好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鞍山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其具体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李世凯 副市长
副组长:孙书鹏 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成 员:康志刚 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