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单位: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发布日期:2009-4-23
执行日期:2009-4-23
各区县绿化市容管理部门:
香樟是本市仅次于悬铃木的第二大绿化骨架树种,种植量大面广,对我市绿化生态、景观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香樟黄化一直是影响香樟的生长及绿化景观面貌主要问题之一。根据对全市12个区近20万株香樟的调查显示,黄化植株达3万余株,黄化率达19%,有的区黄化率高达40%以上,其中中轻度黄化的约占80%,严重黄化的香樟约占20%.当前正值迎世博600天行动绿化景观优化工作推进的关键时期,为切实加大对香樟黄化治理,进一步降低我市黄化香樟的危害程度,对本市香樟黄化治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工作目标
通过香樟黄化治理工作,确保本市迎世博重点区域、重要线路香樟无明显的病株,景观面貌良好。其他区域香樟黄化现象得到基本控制,不对绿化景观产生明显影响。
二、主要任务
(一)全面调查,摸清辖区内香樟黄化现状
香樟黄化一直受到各方的关注和重视。在2001年APEC会议、2003年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等重要活动的环境整治工作中,本市均对香樟黄化进行了较大范围的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由于日常养护不到位等原因,治理后仍出现反复。同时,有些新植树木种植环境和技术的不足,导致新的黄化病株不断增加。对此,各区绿化主管部门要组织人员对全区内香樟黄化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掌握辖区内香樟黄化的现状、分布、种植环境等第一手资料,并协助公路、居住区等其它行业做好的香樟黄化情况调查工作。
(二)落实责任,组织开展治理工作
各区要结合迎世博600天绿化景观优化的总体要求,制定香樟黄化治理的工作方案;组织落实专项治理工作,要加强对养护人员的技术培训,有效的开展治理工作。
治理中,要结合迎世博重点区域和线路、重要景观绿地等要求,根据香樟种植的区域、立地环境、黄化等级,采取根部换土、营养施肥等有针对性的技术治理措施,对于确因黄化严重、治理比较困难的可进行调换,选择相对不易黄化的大叶樟等品种。
(三)加强养护,确保治理工作成效
近年来,各区县在行道树和绿地的养护管理中,普遍存在重修剪环节,轻土壤改良、轻营养施肥的现象,造成植物生长势不盛,也客观上产生香樟黄化边治理边反复,形成工作的被动。为此,各区县要加强日常的养护管理,对新种植的香樟,在种植前要对土壤改良,不让建筑垃圾残留在树穴及周边环境中。对于香樟的日常养护也要做到每年一、二次的适时追施有机肥,以防止黄化。
三、阶段性工作重点
第一阶段(2009年4月底前):摸清香樟黄化基本情况,制订、完善、优化有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组织相关队伍,落实责任。并将实施方案报“局600办(绿化组)”。
第二阶段(2009年5月底前):抓住治理的关键时期,落实具体治理工作,组织人员培训,开展重点治理,完成迎世博重点区域和道路的黄化治理工作。
第三阶段(2009年5月-6月):重点做好香樟其它有害生物的治理工作,减轻煤污病对香樟长势及景观的影响,为实行叶面营养补充奠定基础。
第四阶段(2009年11月一2010年4月底前):对黄化香樟做好冬季根部施肥工作。落实对香樟黄化治理的检查,及时掌握迎世博等重点区域、重要线路黄化治理情况,确保无明显黄化现象。
四、相关保障措施
香樟黄化成因复杂,特别是上海土壤环境先天不足,地下水位和盐碱程度高,加上养护措施不到位等因素影响,治理成效易出现反复,产生不稳定性。各区(县)绿化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因地制宜制订治理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不断巩固治理成果;要安排专项治理资金,落实专人负责;做好区域内房地、公路、河道等部门治理的协调、督查工作。
二○○九年四月二十三日
附件:
香樟黄化治理的技术要求
一、主要成因及症状
香樟黄化是一种生理性病害,主要是由于土壤偏碱性而引起的缺素症(缺铁),主要表现在病树叶片不同程度发黄,树势衰弱,叶黄白色、质薄,叶尖与叶缘有焦枯斑,容易受冻害。严重时嫩梢枯死、枝叶稀疏,树冠萎缩,逐渐衰竭死亡。
二、分级标准
实践中根据香樟黄化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分为五级。
1级:无病健康株,全株叶片深绿或墨绿色;
2级:树冠枝梢约1/4黄化;
3级:树冠1/4至1/2黄化并初显丛枝、少量枯梢;
4级:树冠1/2至全株叶片黄化并丛枝,树冠顶部有较多枯梢或局部丛枝;
5级:全株叶片黄白色,树冠残破,显著丛枝,多枯枝,濒于死亡。
三、治理技术
现根据近年对香樟黄化治理的研究进展,提出以下主要技术方案:
(一)土壤改良
根据香樟黄化成因,土壤改良是最基本、最根本的治理方法,土壤改良的方法、改良制剂种类较多,较常使用的有腐殖酸性肥料、酸性介质土等,此种肥料偏酸性,可以克服常用有机肥、复合肥的缺点,并可针对黄化添加螯合铁,对土壤碱性有较好的改良作用。
另外,木酢液近年新兴的生物有机肥料。它是将农林业剩余物或废弃物进行加工利用(如树枝、木材加工边有料等),用特定设备回收的液体,具有腐殖酸特性,生理活性显著,可作为土壤改良剂。
通过改良土壤促进香樟根系生长,改善香樟长势及根号营养吸收、叶面光合作用,从而达到根本治理的目的。
(二)营养补充
此方法是根据黄化的成因,有针对性的通过叶部、茎干、根部补充含铁营养制剂,从而可迅速改善黄化香樟的营养状况,并在短期内改变黄化现状。
1、叶面喷施
使用富含有机铁、氨基酸等营养元素的制剂,稀释喷洒黄化叶片,通过叶片对营养元素的吸收,促进叶绿素的合成,增强向根部营养的传输,降低黄化程度。
2、茎干滴注
茎干注射是在树干基部打孔,通过吊袋将营养液滴注到树木体内。树比叶面喷洒,更易被树木吸收,营养元素分布均匀。
3、根部浇灌
直接在根部浇灌营养肥料,一方面可改变土壤碱性环境,又可增加土壤内可吸收营养元素。
四、注意事项
1、在具体治理时,各区要根据香樟的种植形式,如片林、行道树、绿地孤植选择不同的治理措施,一般片林宜选择大范围的土壤改良;
2、黄化程度1-4级的可选择治理,对5级的不建议治理,可直接换树。
3、黄化治理不宜在高温季节进行,一般在秋、冬、春季及夏季高温前进行,根部追肥在冬季最好。叶面喷洒、茎干滴注、根部浇灌在春、秋换叶时效果较好。
五、供参考肥料、制剂
1、土壤改良
酸性介质土、腐殖酸性肥料:亩用量:50-80公斤(因肥料不同用量不同)
木酢液类酸性有机肥:株用量:胸径20cm以下用量1公斤左右,亩用量30-50公斤(根据土壤湿度稀释100-300倍)
片林:以冬季、春夏季(6月份之前)使用为主,可根据黄化程度的不同,在香樟根部选用“防黄化专用根施肥料”兑水浇灌。
2、营养补充
(1)叶面喷洒
木酢液类酸性有机叶肥:稀释300倍左右喷洒。
(2)强力壮树
该产品针对树木微量元素缺乏的症状,可较快补充多种营养元素,使新萌发叶片明显变绿。在香樟树干基部钻孔(6-8mm),胸径20cm参考用量30-50ml,稀释至800-1000ml使用。
(3)根部浇灌
种类较多,可用酸性有机肥、木酢液类有机肥、防黄化有机肥等,用量视不同各类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