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首页 >> 法律资讯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6—2020年)的通知

时间:2007-03-02

发文单位: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文  号:青政办〔2007〕29号

发布日期:2007-3-2

执行日期:2007-3-2

生效日期:1900-1-1

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青海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6—2020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〇七年三月二日

青海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6—2020年)

  目  录

  前言(23)

  一、地质灾害现状与面临的形势(23)

  (一)地质灾害现状与发展趋势(23)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24)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25)

  (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26)

  二、地质灾害防治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26)

  (一)地质灾害防治的指导思想(26)

  (二)地质灾害防治原则(26)

  (三)防治目标(27)

  三、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28)

  (一)分区原则(28)

  (二)易发区概述(28)

  四、地质灾害防治总体部署(29)

  (一)防治分区(29)

  (二)分区部署(30)

  五、地质灾害防治项目(31)

  (一)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31)

  (二)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工程(31)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32)

  六、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实施保障措施(33)

  (一)推进法制建设,依法防治地质灾害(33)

  (二)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体系(33)

  (三)加强领导,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制(33)

  (四)健全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标准(33)

  (五)建立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的投入保障机制(33)

  (六)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及信息化水平(34)

  (七)加强地质灾害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34)

  (八)依法行政,实行严格的地质灾害防治奖惩制度(34)

  七、投资需求及资金筹措(34)

  (一)项目概况(34)

  (二)投资需求(34)

  (三)资金筹措(34)

  八、附则(34)

  附 表 目 录

  序号        附 表 名 称            页 号

  1       青海省地质灾害调查规划表        35

  2       青海省地质灾害监测网络规划表      36

  3       青海省地质灾害重点治理工程规划表    37

  4       青海省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规划表     41

  5       青海省搬迁避让工程规划表        43

  6       青海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投资估算表     45

  附 图 目 录(略)

  顺序号          图  名             比例尺

  1      青海省地貌图              1∶400万

  2      青海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图        1∶400万

  3      青海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                1∶400万

  前  言

  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科学规划地质灾害防治,保护和善待地质环境,避免和减轻致灾地质作用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对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环境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青海省地质环境保护办法》(省政府令第37号)、国土资源部2001年3月《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2003年3月《关于编制省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函》和青海省人民政府赋予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监测、防治地质灾害,保护地质环境”的行政管理职能,制定《青海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中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冻土冻胀沉陷、盐湖盐溶塌陷、沙漠风蚀沙埋等。

  《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2010年为规划期,展望到2020年。规划资料截止到2005年底。

  一、地质灾害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地质灾害现状与发展趋势

  1、地质灾害现状

  青海省位于中国西部,界于北纬31°39′—39°19′,东经89°35′—103°04′之间。东西长约1200km,南北宽约800km,总面积71.75×104km2.青海地形多样,分带性显著。北依祁连山地,西为柴达木盆地,东跨黄土高原,南为青南高原。海拔最高点(昆仑山主峰布喀达坂峰)6860m,最低点(民和县下川口湟水出省境处)1650m.海拔超过3000m的高原、山地面积占省区总面积的五分之四以上。地势具有西南高、北东低与南北高、中部低和山地多、平原少的组合特征。2005年全省总人口533.8×104人。

  青海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其内有构成全球海拔最高,隆起时代最新、地壳厚度最大,作为青藏高原基础格架并保存较为完整的世界最高原面和构造山系。阿尔金山——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脉横亘青海省北、中、南部。昆仑山以南是有“三江源”和“中华水塔”之称的我国重要河流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柴达木、青海湖、共和、贵德、西宁等一些规模较大的断陷盆地,夹持于阿尔金山——祁连山山脉与昆仑山山脉之间,为新生代青藏高原隆升的补偿性沉降带。位于各山脉之间的一些山间谷地(河谷——山间盆地),多沿各山脉内较大的断陷带分布,它们明显受构造山地分布骨架所控制,多呈狭长的多字形展布。昆仑山以南的“三江源”、可可西里地区,现仍保存着作为青藏高原原始地貌景观的世界最高原面形态。青海多年冻土发育,青南高原和祁连山地,是省域内的两大多年冻土区。

  青海气候干寒。年均气温界于-5.9—8.7℃之间,其中年均气温-2℃等值线以下的多年冻土区分布面积约33.32×104km2.降水时空差异大,年均降水量界于16—750mm之间,全省降雨量多年平均值约为285.6mm.实测最大0.5小时暴雨中心雨量225—294mm.青海寒冻风化、干燥剥蚀和雨洪侵蚀强烈,冻土、盐渍土和黄土等特殊类土发育,新构造运动活跃,斜坡岩土体结构稳定性差。以致与地质构造、岩土性质、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密切相关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及冻胀沉陷、沙漠风蚀沙埋、黄土湿陷和水土流失等自然地质灾害分布广、危害大。自1990年我省地矿行政主管部门实施地质灾害监测调查职能以来,至2005年的16年期间,全省共发生包括地震、矿山塌陷和崩滑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300起,造成310人死亡和79681.36×104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其中164起(年均10.25起)由自然因素造成,136起(年均8

联系人:杨律师

电话:13930322268

邮箱:yjmlawyer#qq.com(#换@)

地址: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北环路519号4楼

Copyright © 2023 捍卫自由刑事辩护defend-lib 版权所有 XML 捍卫自由辩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