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单位:莱芜市人民政府
文 号:莱政发〔2006〕53号
发布日期:2006-8-21
执行日期:2006-8-21
生效日期:1900-1-1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高新区管委会,市直各企事业单位:
《莱芜市防震减灾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莱芜市人民政府
二○○六年八月二十一日
莱芜市防震减灾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防震减灾是国家和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公益事业,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山东省防震减灾条例》及《山东省防震减灾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要求,为切实履行政府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指导,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防震减灾工作回顾
我市地处华北地震区,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位于郯庐强震带西侧,莱芜弧形断裂就是郯庐断裂的一大分支,颜角弧形断裂控制我市南部,东北部山区有禹王山断裂插入境内,地质构造复杂。据史料,莱芜市曾有12次地震记录,造成了较严重破坏和人员伤亡,1970年以来境内曾发生过多次3.0级以上地震,主要分布在莱芜弧形断裂和禹王山断裂附近,不排除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
“十五”期间,我市不断加大防震减灾工作力度,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地震应急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防震减灾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一)防震减灾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
各级十分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做到了思想重视,组织落实,工作到位。市、区两级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及时进行了调整充实,地震工作机构更加健全,保障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震害防御工作进一步加强
在城市建设方面依法加强抗震设防管理,各部门加强配合,开展抗震设防审查和执法检查,对20余项重大建设工程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提高了建筑物的防震抗震能力。启动实施莱芜市城区地震小区划,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三)地震监测预报体系进一步完善
建成以市级地震测震台为中心的监测系统,实现与省地震局地震信息的快速传输。重新调整地震宏观观测点布局,建立7处测报点,形成遍布全市的群众性地震测报网络。地震监测、地震速报和前兆信息监测能力不断提高,地震速报时间提高到20分钟,监控能力达到ML2.0级。
(四)地震应急反应能力进一步提高
完善各级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制定应急对策和制度,形成了组织严密的地震应急工作体系;开展了多次应急演练,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和灾情信息系统建设初具规模,各项应急工作高效有序。
(五)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力度进一步加大
设立4所省级科普示范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积极宣传普及防震减灾知识,社会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防震避震、自救互救能力得到提高。
“十五”期间,我市防震减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社会需求相比还存在明显不足。一是地震监测台网不完善,配置密度不够,地震监测能力总体水平不高,监测手段还比较落后。二是地震应急技术设施和应急救助措施亟待加强和完善。三是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要求未纳入基本建设审批程序。四是农村民居普遍不设防,抗震性能较差。五是公众防灾素质和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有待提高。
二、“十一五”防震减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