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文化广播新闻局
文 号:杭文广新党办[2006]17号
发布日期:2006-9-6
执行日期:2006-9-6
生效日期:1900-1-1
各区、县(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直属各单位,机关各处室:
市委、市政府召开的“一名城、四强市”建设工作会议,是贯彻中央关于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和省委加快“文化大省”建设决策,加快推进杭州文化发展的一次重要会议,是新形势下我市推进文化名城建设的动员大会。会议提出的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现就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系统学习贯彻好会议精神通知如下。
一、认真学习贯彻会议精神,用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统一广大文化工作者的思想
认真学习贯彻好会议的精神,是当前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系统的突出任务。要按照“学习有深度、贯彻有力度”的要求,认真学习、层层传达、深入讨论,努力抓好会议精神的宣传贯彻,用会议的精神统一思想,指导实践。
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和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系统各级理论学习中心组要把会议精神的学习作为近期理论学习的主要内容,切实抓好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学习。机关各处室和系统各单位都要组织专题传达会、学习会,把会议精神原原本本传达到广大干部群众。要通过组织各类座谈会、讨论会,宣传会议精神,研究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围绕发展目标,鼓舞士气,勤奋工作,努力实现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
通过会议精神的传达学习,要进一步统一对文化建设重要地位及作用的认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进一步统一对我市文化名城建设的目标、任务的认识,明确前进的方向;进一步统一对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战线在文化名城建设中肩负的责任的认识,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进一步统一对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举措的认识,增强推进改革与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二、联系实际,理清思路,落实举措,努力推进新发展
要把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同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紧紧围绕解决推进新的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理清基本思路,抓住关键环节,落实工作责任,积极推进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的新发展。
(一)以提高行政效能、完善竞争激励机制为重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要在全面落实深化改革、推进创新各项专题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宏观体制抓完善,微观机制抓创新”的思路,进一步推进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文化企事业单位运行机制的创新。
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事、政企、管办“三分开”,提高政府管理效能的目标,进一步完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理顺艺术管理与艺术生产、广电行业管理与出版行业管理的关系,明确职责、建立机制、搭建平台、推进立法,切实履行政府部门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当前,尤其要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为载体,进一步理清管理职能,落实工作责任,建立工作制度,规范管理行为,努力做到各项管理不缺位、不越位。
以提高综合执法效能为目标,进一步明确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机构的职能。针对文化市场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创新管理机制和手段,加强稽查与监管,充分发挥综合执法优势。当前,要根据“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加强部门协作,建立联合执法机制,落实对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文化市场的监管举措,建立文化市场预警机制和应对机制,不断提高文化市场监管能力和监管水平。
以建立上岗靠竞争、晋升看业绩、收入凭贡献的内部运行机制为目标,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制度,积极推行以聘用制为主要内容的用人制度,完善与实绩挂钩的分配制度,努力增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活力和创造力。
(二)以农村文化建设为重点,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研究制定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意见。明确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责任主体。落实政策措施,加大政府投入,加强“东海明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及农村电影放映“2131”等基础工程建设。广泛深入地开展文化下乡等活动,不断丰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切实抓好杭州图书馆新馆建设。努力把杭州图书建设成为文化氛围浓、科技含量高、服务环境优和辐射能力强的现代化一流公共图书馆。以杭图新馆建设为契机,加强区、县(市)图书馆建设,整合图书资源,建立覆盖城乡的“通借通还”体系。积极发展社区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深入开展全民读书活动。进一步加强市群艺馆和区、县(市)文化馆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建设杭州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按国家一级馆的标准,推动区、县(市)文化馆建设。创新群文活动新机制,以群艺馆、文化馆为载体,建立服务网络,延伸服务领域。建立基层文化骨干网络队伍,培育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提高各级公共文化机构服务群众的能力。
进一步创新公共文化事业运行机制。打破条块分割,整合文化资源,探索重组文化事业运行机构、提高服务效能的新途径。进一步推动文企联姻,落实文企兴办公共文化的举措。研究制定保障公共文化事业运行的政策,实施公共文化阵地标准化建设,改进公共文化事业的服务方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三)以题材规划为切入点,加强精品生产,繁荣艺术创作
强化精品意识,实施精品工程。组织专家、艺术家充分开掘杭州丰厚的文化资源和创作资源,对杭州今后五年的舞台艺术和影视创作进行全面规划。
围绕重大题材的创作,整合创作资源和创作力量,形成创作团队,落实精品创作任务;遵循艺术生产自身规律和市场规律,认真研究精品生产的策划、认定、组织、包装和推广工作,支持精品剧目的商业运作,以创新的精神,努力探索符合艺术创作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精品创作评估机制、投入机制、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
按照“十一五”期间每年均有作品在国内外重大文艺赛事中获得佳绩的标准,确定一批反映杭州悠久历史文化和火热现实生活,弘扬杭州人文精神的重大创作题材,为创作一批展示杭州风貌,体现时代精神,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精品力作打好基础,努力推动艺术创作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繁荣。
(四)以动漫创意产业和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为抓手,推动文化产业的新发展
加快发展动漫游戏产业。明确产业发展目标,落实完善产业政策,积极推动动漫原创作品的创作生产,扶持动漫出版物的发展,努力解决制约动漫产业发展的瓶颈。加强国家级产业基地的建设,扶持动漫产业公共服务技术平台、人才实训平台以及创作和交流平台建设。推进“卡通城”建设,努力办好中国国际动漫节,继续保持和发展我市动漫产业的领先优势。积极推动创意产业发展,扶持LOFT49创意产业园区,研究制定推进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兴办国家级创意产业基地。
推动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杭州文化市场发展规划,科学规划布局各门类文化产业发展;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积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研究政策措施,鼓励扶持民营骨干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做好对民营文化企业的服务工作。
(五)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载体,努力修复“人文生态”
继续开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登记工作。抓紧开展对我市已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各项目的建档工作。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要抓紧组织专家学者著书立传,固化成果;对濒危项目,要做好抢救性整理、保护工作。建设市和区、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档案和数据库。
开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评审工作。编制并公布“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认真组织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工作。“十一五”期间,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抢救、保护不少于300项民族民间艺术项目,逐步构成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体系。
制订下发《杭州市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命名办法》和《杭州市民族民间艺术家命名办法》,并组织开展评审、命名工作。建成国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区(县)市级民间艺术之乡,扶持和资助民间艺术家和民间艺术工作者,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弘扬和合理开发利用。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建设,充分展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举办好 “风雅颂”民间艺术展示和“西湖狂欢节”等重点民族民间艺术交流展示活动。创新、普及民间文学及民间艺术品种,积极推动民间文学及民间艺术的交流。
三、切实抓好当前重点工作,努力完成今年文化发展的各项任务
(一)认真落实推进文化创新的九项任务。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工作计划,明确时间要求,落实工作责任,启动各项工作,努力把改革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研究制定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举措。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针对薄弱环节和主要问题,研究提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意见。积极筹备全市农村文化工作会议。
(三)广泛开展面向广大群众的各类文化活动。以“百姓文化工程”为抓手,切实落实“八大系列活动”任务。筹备召开“村村通”工作会议,推进工程的全面建设。筹备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等重大文化活动。
(四)深入开展广播电视抵制低俗之风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舆论监管。坚持两个效益并重、社会效益第一原则,建立健全对广播电视节目的监督管理制度,整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五)建立政府评奖机制,推动艺术创作。研究制定政府“桂花奖”评奖办法,筹备全市艺术创作题材规划会议,加强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建设,建立扶持精品生产机制,努力繁荣艺术创作与生产。
(六)加强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以广电局台长联席会议、广电监测中心、广播电视视听评议活动为载体,理顺广播电视管理关系。根据省新闻出版委托管理要求,明确市和区县两级管理原则和管理责任。加强对IP电视、楼宇电视等新媒体的调研。加强对出版(版权)、印刷行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及新情况、新问题的调研。
(七)常抓不懈地落实安全播出任务。完善市和各区、县(市)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工作机制,健全规章制度,完善考核办法,抓好广播电视奖监测中心建设,确保安全播出工作万无一失。
(八)加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以查禁政治性非法出版物、侵权盗版出版物、淫秽色情表演、网吧违规经营、非法电子游戏机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重点,进一步加大管理和执法力度,从严打击违法经营行为,实现群众投诉率下降、媒体曝光率下降和社会满意度提升的管理目标。
二○○六年九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