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单位:四川省凉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文 号:凉府办发〔2006〕64号
发布日期:2006-5-13
执行日期:2006-5-13
生效日期:1900-1-1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级有关部门:
《凉山州“十一五”人口发展态势及其规划》已经州政府同意,现予印发。
二○○六年五月十三日
凉山州“十一五”人口发展态势及其规划
人口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科学编制和认真实施“十一五”人口发展规划,对于我们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人口与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州的人口发展规划,必须建立在对“十五”期间人口发展的形势进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它是我们准确定位、正确决策和科学谋划“十一五”的基础。
一、“十五”以来,人口计生工作面临的形势
“十五”以来,在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省人口计生委的关心指导下,在各级党政和人口计生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州人口计生工作坚持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主题,以“四四五四”工作思路为抓手,主要依靠强有力的行政控制和社会制约,使全州人口计生工作总体保持了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人口计生工作的运行机制正在发生转变。主要体现在:
(一)生育水平保持稳定。
首先,出生人口与育龄妇女的变动态势相一致,实际出生人口与预测出生人口的变动态势相一致。其次,出生孩次率总体保持基本稳定和正常波动,但违法生育经多年努力仍未杜绝且出现反弹的苗头。再次,据出生人口清理结果和抽样调查显示,我州符合政策生育率稳定在85%—87%之间才是比较正常的。人口出生率由“十五”期初的14.57‰下降到期末的12.76‰,人口自然增长率由“十五”期初的8.39‰下降到期末的7.64‰。表明我州人口计生工作在“九五”的基础上,“十五”时期人口出生和人口自然增长的强度都有所降低。在进入新世纪以后,尽管面临各种挑战,就目前全州人口形势而言,低生育水平总体保持基本稳定,但违法生育出现反弹势头,这是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决不能盲目乐观。
(二)工作机制逐步转变。
首先,依法管理机制初步建立。“十五”以来,随着《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 手段与行政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建立起“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制。
(二)人口发展的主要目标。
遵循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的原则,我州“十一五”人口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坚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变,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以下,人口总量控制在450万人以内;出生缺陷发生率、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降到较低水平;出生性别比趋于正常;逐步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三)构建人口发展的利益导向机制。
综合运用人口与经济社会政策解决人口问题和促进人口发展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能,也是实现人口发展目标的根本措施。“十一五”期间,要继续落实、逐步完善和探索实施一系列与人口发展相关的重大政策。一是继续全面推行和完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二是进一步全面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政策;三要完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项目免费制度;四是逐步建立计划生育困难家庭扶助制度和农村部分独生子女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制度;五是逐步实施婚前医学检查免费政策;六要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免费政策;七是继续开展计划生育“三结合”工作;八是试行“少生快富奔小康”工程。
(四)人口发展的重点项目。
实施一批与人口发展密切相关的重点项目,是实现人口发展目标的有力支撑。“十一五”期间,要重点抓好以下项目:
1.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工程项目。村(居)民自治是计划生育工作的“网底工程”,要以调动村(居)干部履职和村(居)民参与“两个积极性”为核心,到“十一五”末基本实现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
2.生育文化建设工程项目。生育文化建设是引导群众生育观念转变、普及科学知识、营造舆论氛围的基础工程,要以婚育学校、宣传品进村入户、生育文化小区、中心、大院和公益广告、现代传媒等工程建设为载体,建立立体宣传教育网络,促进新型生育文化的形成。
3.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工程项目。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是全面提高监管能力、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要以基础建设、应用建设和能力建设为重点,到“十一五”末形成覆盖全州、互联全通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网络,建成以育龄妇女为核心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数据库,建成全州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
4.创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工程项目。创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是推进优质服务,实现机制转变的有效载体,要以管理规范、服务优质、生育有序、群众满意为重点,到“十一五”末争取有50%的县(市)达到省级优质服务先进县标准,50%的县达到州级优质服务县标准。
5.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建设项目。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是为育龄群众提供优质的生殖健康服务的主要依托,力争到“十一五”末,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新建、扩建和改建17个县市的计划生育服务站,新建110个左右的片区服务站,装备和更新部分服务设备。到“十一五”末,基本形成以县服务站为龙头,片区服务站为依托,流动服务车为纽带,机构小设备精、人员少、技术精,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科学规范的技术服务体系。
6.避孕药具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项目。避孕药具是实行计划生育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要改革避孕药具管理体制,完善避孕药具发放、随访、咨询、健康检查、不良反应监测诊治服务机制,到“十一五”末,基本形成科学规范、方便群众、满足需求的避孕药具管理与服务体系。
7.生殖健康、抗击艾滋促进行动项目。促进生殖健康,遏制艾滋病蔓延,是提高人口健康素质,亟需高度关注的两大重点。要继续推进“避孕措施知情选择”、“出生缺陷干预”、“生殖道感染干预”、“安全套社会营销”、“艾滋病初筛监测”等子项目,使已婚育龄妇女综合避孕率保持在83%以上,把出生缺陷发生率控制在预定目标以内。农村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疾病率降低到20%以下,艾滋病蔓延之势得到有效遏制。
8.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行动项目。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是改善人口结构亟需高度关注的重点。要通过宣传教育、关爱女孩、制度建设、打击犯罪等综合治理措施,使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状况得到逐步改善。
(五)人口发展的保障条件。
1.切实加强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由于人口总量过多仍是我州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在“十一五”期间,必须坚持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动摇,坚持稳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队伍不动摇,坚持不断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机制、方法不动摇。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对稳定低生育水平,建立利益导向机制,落实经费投入,加强机构队伍建设等进行逐级考核任期评价,并纳入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责任追踪,逗硬“一票否决”。
2.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体系。要对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干部进行一次全员培训,改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结构,力争到“十一五”末,县级服务站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达到80%以上,片区服务站至少有一名执业(助理)医师,医学专业技术人员达到34以上。
3.保障人口发展事业必要的经费投入。本规划所涉及的群众直接受益的奖励扶助金由中央、省级财政保障;手术免费和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所需经费,由各级财政予以保障;重点项目所需经费,除发改委国债资金安排基础设施建设外,其余由各级计生部门在相关事业经费和基本建设经费中予以保障。要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渠道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投入保障机制,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经费省、州、县三级到“十一五”末达到人均20元以上,按照省、州、县三级3:3:4的比例逐年递增。
4.加强人口发展的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探索建立新形势下人口与计划生育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部门协调机制。在生态脆弱地区,实施积极的人口迁移政策,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建立以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现居住地与流出地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使其普遍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基本服务和待遇。形成通力合作、综合治理人口与发展问题的工作格局。
总之,满怀“十五”收获的喜悦,我们迎来充满希望的“十一五”。“十一五”期间,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任重道远,我们要保持创新的动力、发展的态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振奋精神,同心协力,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为实现我州经济、社会、人口、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我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再创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