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山东省委办公厅
发布日期:2007-12-17
执行日期:2007-12-17
生效日期:1900-1-1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山东省实施〈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与《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相衔接,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所指的文化产业(即文化及相关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涉及九个行业,划分三个层次。(1)核心层: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2)外围层: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3)相关层: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一、现状与趋势
(一)基本现状1.产业规模迅速膨胀。2006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60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3%,占山东生产总值(GDP)的2.7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53%,拉动GDP增长0.37个百分点。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30340家,从业人员105.2万人,与2004年相比,分别增加了20.2%和14.5%.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数的比重达到1.8%.全省文化产品出口1.3亿美元,进口1288万美元,实现贸易顺差接近1.2亿美元。2.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初步建立了门类齐全、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文化产业体系。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印刷发行、文化旅游等重点行业实现突破性发展,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2006年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实现增加值的比例为16∶14∶70.3.结构布局不断优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演艺娱乐等传统文化行业加快发展;数字电视、网络文化、动漫游戏、旅游休闲、文博会展、广告设计等新兴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工艺美术品制造、机制纸及纸板制造、视听设备制造等相关产业规模较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在演艺娱乐、网络动漫、印刷分销、院线建设、广告创意、影视制作等行业,民营资本投资活跃。全省依据特色区域文化资源和发展优势的产业空间布局逐步形成。4.品牌战略初见成效。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济南国际幽默艺术节、青岛国际啤酒节、潍坊国际风筝会、泰山国际登山节、烟台国际葡萄酒节、临沂书圣文化节、菏泽国际牡丹花会、中国江北水城文化旅游节等,形成文化节会品牌。一大批影视作品、戏剧作品、演艺项目、鲁版图书等,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大众报业集团、山东广播电视总台、山东出版集团等7家国有文化产业集团实力不断壮大,成为带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山东世纪天鸿书业有限公司、山东爱书人音像图书(集团)有限公司等民营集团,成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5.社会投资快速增长。在全国首次设计开发“山东省文化产业项目数据库”,征集文化产业招商项目1500余个,全省超亿元的在建文化产业项目工程达到66个。文化市场繁荣活跃,一批特色文化市场初步形成。文化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较大发展。
我省文化产业虽然取得较快发展,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与发达省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一是总量偏少,规模偏小,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不够高,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偏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不相适应;二是集约化程度不高,市场主体实力不强,大型龙头国有文化集团、民营文化企业、外向型文化企业有待进一步发育;三是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市场优势转化的能力较弱,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缺乏技术性、融合性、超前性,按照工业化、市场化标准进行产业开发、制造和营销的水平不高;四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文化制造业所占比重较大,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薄弱;五是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不足,资本、产权、人才、信息、管理等文化要素市场发育相对滞后。
(二)优势条件1.党政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必然选择,作为繁荣发展服务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不断加大支持力度。省第九次党代会确立了繁荣发展富有山东特色的先进文化、努力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进一步作出重要部署。各级党委、政府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识不断增强,具有区域优势与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蓬勃兴起。2.文化资源丰厚。我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被誉为“齐鲁之乡、礼仪之邦”。文圣孔子、武圣孙子、科圣墨子、书圣王羲之、医圣扁鹊、工圣鲁班、农圣贾思勰、智圣诸葛亮等享誉海内外。鲁文化、齐文化、莒文化、东夷文化、黄河文化、泰山文化、运河文化、滨海文化、水浒文化、泉水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现代文化等丰富多彩,交相辉映。泰山和曲阜“三孔”是我国最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全省拥有29个全国文化先进县,23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6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7项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4107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万多处古建筑、古遗址,60多万件馆藏文物,118个县级以上专业表演艺术团体,75个各类博物馆。我省已发展成为全国旅游经济大省,拥有全部6大类旅游资源。全省体育人口占总人口的38%以上,体育场地达47362个,总数居全国第二位。底蕴深厚、风韵悠长、类型丰富的齐鲁文化资源,是山东文化产业开发利用的重要基础。3.区位优势突出。我省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重要省份,位于黄河经济带与环渤海经济区的交汇点,地处北京、上海两个经济文化中心之间,属于环渤海文化产业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经济和文化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文化产业发展区位优势明显。我省与文化产业发达的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地处东北亚经济区的核心区域,文化交流历史悠久,经济合作十分密切,有利于实现文化产业的跨国合作、转移与对接。4.经济基础雄厚。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207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35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379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2192元和4368元,城乡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分别为1202元和409元。城乡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文化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需求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三)趋势展望1.文化产业将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和逐步深化,城乡居民文化需求大幅度增长,公共文化服务等基础设施改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省文化产业将步入高速增长阶段,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就业的贡献率将不断得到提升。文化实力将成为经济社会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文化经济的发展将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程度,成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2.创意产业将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内容”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和精髓,“创意”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命线和原动力。文化创意将成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结构转型和优化升级,并与先进制造业日益融合,形成互为支撑、相得益彰的发展态势。3.文化与科技、旅游、资本的高度融合将成为文化产业的突出特征。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等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文化旅游业的蓬勃兴起,国有资本、社会资本的大量涌入,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提高文化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促进文化与旅游互利共赢,形成多元化、市场化、社会化的文化投融资格局,将成为实现文化产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促进我省文化创新和业态更新,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4.文化市场的对外开放将成为文化产业的推动力量。全方位、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为全省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市场空间。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界经营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迅速成长,具有山东地方特色、原创性的优秀文化品牌逐步进入国际文化市场,推动齐鲁文化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进程中有更大作为。5.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将比翼齐飞、共同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不断增加投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经营性文化产业由市场主导,面向市场需求,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日益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基础;不断发展壮大的文化产业,以更多的资源反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先进的文化生产力。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我省丰厚的文化资源优势,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体制机制、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市场体系、壮大市场主体为重点,以科技和人才为支撑,以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产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为建设文化强省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协调。正确处理繁荣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关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依托文化事业单位的原创优势、人才优势和投资积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通过发展文化产业,为繁荣文化事业提供产业支持和创新动力,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基础和载体。二是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权,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遵循精神文明建设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确保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社会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三是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相结合。有效发挥政府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组织、协调、引导、扶持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依靠市场机制吸引资本、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四是坚持发展与管理两手抓。建立健全文化产业 。开展文化法制宣传,保护知识产权,提高依法行政、守法经营和维护文化权益的自觉性。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理顺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能分工,避免多头管理、重复审批。制定和完善文化服务的地方法规,保障文化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