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首页 >> 法律资讯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人才“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时间:2006-11-03

发文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文  号:粤府办〔2006〕76号

发布日期:2006-11-3

执行日期:2006-11-3

生效日期:1900-1-1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东省人才“十一五”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十一月三日

广东省人才“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小康大业,人才为本。新的发展时期,要求广东省着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根据国家的整体部署和省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粤府(2006)46号)的要求,结合广东省人才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广东省人才工作进入新的发展期

  (一)“十五”时期人才工作成效显著。

  “十五”时期是广东省人才事业取得重大发展的五年,是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大展身手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东省人才工作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十一五”时期人才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1.人才队伍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05年底,广东省人才总量为1185万人,其中,管理人才235.9万人,专业技术人才334万人,技能人才657万人,农村实用人才23.7万人,各类人才数量比“九五”期末均有较大增长。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从1999年的338万人发展到2005年的503万人。非公有经济组织人才队伍由小到大,发展到约500万人。高层次人才从1999年的7.5万人发展至2005年的15万人,其中,院士53名(含双聘院士25名),特殊津贴专家4931名,进出站博士后1750名,博士约10000名。

  2.人才结构日趋合理。职称结构逐步改善,2005年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级以上职称人员所占比例逾30%,技能人才队伍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所占比例明显提高。学历结构不断优化,大专以上学历人才占人才总量的比例明显提高。人才在产业中的分布结构日趋合理,各类人才有序地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转移,广东省80%以上科技研发人才集中在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已达27万人,技能人才占城镇从业人员比例从2000年的30%上升至2005年的34%.不同所有制的人才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非公有经济人才占广东省人才总量比重约50%,与非公有经济对GDP总量的贡献呈对应关系。

  3.人才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人才市场为龙头,珠三角、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人才市场为支撑的人才市场网络体系。广东省共有各类人才中介服务机构479家,挂牌人才市场303家,人才网站45个,人才信息计算机数据库154个。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约3300人,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规模、专业化水平和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中介经纪人队伍。仅2004年广东省就举办人才交流会约2000场,参加招聘的用人单位逾12万家,进场择业人才逾310万人次,实现流动的人才约53万人,表明广东省仍然是我国人才流动规模最大、最活跃的省份之一。

  4.人才工作机制持续创新。坚持以科学人才观为指导,加快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分配激励和保障机制,人才管理科学化、法制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初步形成富有生机活力、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和《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等文件精神,以扩大民主、加强监督为重点,制定配套措施,完善干部选任制,规范考任制,推行聘任制。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公开推荐力度加大,任用期、试用期制和辞职、降职、免职等制度逐步试行。

  ——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激励机制。实行市场配置、组织选拔和依法管理相结合,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高级经营管理人员,采取“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方式选配领导班子,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人考核激励办法,试行年薪制,强化任期目标责任制管理。

  ——事业单位人才管理机制不断创新。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员分类管理,广东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试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员聘任制和岗位管理制度逐步推行,职称制度改革和执业资格制度的实施成效明显,积极探索事业单位人员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重视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的管理。把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纳入人才管理范畴,将高级技师人才归入高层次人才管理范畴,享受相关待遇。以普及科技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为重点,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培养一大批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农村实用型人才。

  5.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各层次、各类型教育协调发展,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教育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跨进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十五”期间,普通和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毕业生逾85万人。紧紧围绕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任务、总目标和人才强省战略的要求开展人才培训工作,培训体系和运作机制不断完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成效日益显著。“十五”期间,培训党政干部160万人次,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计算机网络、知识经济、 、旅游、资产评估等紧缺人才的引进。努力做好新闻、出版、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优秀人才的引进工作。三是促进民营企业的引才工作,加大对民营企业吸引人才工作的引导和支持,促进广东省民营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层次,增强市场竞争力,夯实广东省本地经济发展的基础。四是把引进项目、技术和引进人才紧密结合,发挥各类高新技术项目在吸引高层次人才方面的作用,形成以项目引进带动人才引进,人才引进促进项目发展的互动机制。

  3.打造聚才平台,提高引才工作水平。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加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站、工程技术中心、研发基地等高层次创新人才发展平台建设,引进、聚集和留住一批高精尖人才。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人才供需信息库和交流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引才引智工作的网络化,突破信息渠道不畅的瓶颈。加强与国内外人才市场的联系,实行驻地设点、定单引进等方式,为人才供需双方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突破人才跨区域流动不通畅的难点。探索和创新山区及欠发达地区引才模式,鼓励大学生到欠发达地区工作。加强对用人单位的指导服务工作,帮助用人单位做好人才引进立项、确定专家人选、协调项目实施、后续跟踪服务等工作,解决重引进轻服务的问题。进一步改革引进人才的审批制度,完善居住证制度,简化办理程序和各种相关手续,提高人才引进工作效率。

  4.规范重要人才流动,加强人才安全工作。一是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重要人才安全工作,充分认识掌握国家关键技术和机密的人才在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安全方面的重要战略意义,进一步树立重要人才安全意识,切实加强和改进重要人才安全工作。二是建立重要人才安全保障制度。明确重要人才范围,建立相应的重要人才信息库,落实管理部门、单位和管理职责,实施动态跟踪管理,把对重要人才的管理落到实处。对涉及国家机密、国家安全和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重要人才,建立人才安全预警和防范机制,制定保护措施。三是完善人才流动管理办法,规范特殊人才的流动。强化对常设型人才市场、人才交流大会、人才信息网络等的安全防范措施,确保重要人才安全。四是优化人才环境,增强对重要人才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要充分信任重要人才,提高重要人才待遇,探索建立重要人才国家投保制度,保障重要人才权益。五是强化道德约束、责任激励和行业自律机制。明确政府、用人单位与人才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增强用人单位和人才自身的人才安全意识,提高人才的责任感和自律水平,建立人才道德规范和社会诚信体系,加强人才信用管理和引导,健全与之配套的信用责任制度和信用登记制度。建立人才安全方面的奖励和责任追究制度。

  (四)进一步完善人才服务体系。

  1.不断健全人才法律法规体系。加快人才立法步伐,出台若干人才工作政策法规。“十一五”期间,形成基本配套、涵盖广东省人才工作各个方面的人才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公务员管理、企事业人才管理的各项配套法规,重点加强高层次人才管理的制度建设。规范人才市场秩序,加大对人才市场的监管力度,完善人才市场和中介服务机构市场准入许可证制度和年审制度,建立人才市场诚信体系及相应的管理制度。

  2.完善人才人事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加快人才管理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广东省人才政务信息联网,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的人才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机制,提高人才管理公共服务的网络化水平。建立和完善人才电子政务发布平台和发布制度,以及涵盖各类人才的电子政务动态信息服务体系。整合人才电子政务信息网络资源,提高人才电子政务资源的利用成效。

  3.大力推进大珠三角区域人才资源共享。加快珠三角区域人才资源一体化进程。推进珠三角人才智力向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辐射、转移。建立香港、澳门、广东三地政府部门磋商机制,共建大珠三角区域人才资源网络平台,在职(执)业资格互认、人才培训、评价、专业和执业资格考试、简化工作签证等方面给予便利,加快利用港澳地区金融、国际营销、国际法律、会计和管理等领域人才资源。

  4.构建泛珠三角区域人才交流合作平台。配合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战略,加快建立跨区域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跨区域的人才交流合作大平台。坚持平等自愿、柔性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享成果的原则,建立柔性合作机制,推动泛珠三角区域人才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促进跨区域的人才柔性流动与智力合作。推动建立人事代理互助制度,共同拓展人事代理服务领域和内容,提供跨区域的就业推荐、就业指导、人才派遣等服务,尤其要积极开拓发展高端人才市场业务,为人才提供完善的“一站式”服务。推动建立人才合作培训机制,实现资格证书的互认和衔接,形成泛珠三角区域的人才培养、开发、配置、管理等各个环节有机衔接的良性机制。

  (五)加强人才工作的领导和组织落实。

  1.建立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目标责任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和各单位一把手抓人才工作的任务和目标,定期考核。既要发挥党委政府组织人事部门的综合管理职能,又要协调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党委总揽全局,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2.加强人才宣传和人才调研工作。进一步加大人才强省战略的宣传,营造全社会高度重视、关心和支持人才工作的氛围。发现和宣传一批典型人才和优秀团队,大力加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舆论宣传工作,及时总结表彰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成长规律,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社会氛围和人文环境。结合广东省人才工作实际,针对各行业人才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抓好调查研究,为广东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提供有效服务。有机整合广东省人才研究力量,充分发挥广东省人才研究机构在人才研究方面的作用,深入开展人才调查研究,实现人才理论研究工作的创新,加强人才理论对人才工作实践的指导。重视和加强人才信息统计,畅通人才信息流通渠道,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3.抓好人才规划实施的督促检查。各地各部门要把本规划的实施与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有关人才工作的精神结合起来,从本地本部门实际出发,制定贯彻落实规划的具体目标和措施,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要建立规划目标任务逐年分解和实施情况年度评估制度,加强督促检查落实,及时跟踪分析和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联系人:杨律师

电话:13930322268

邮箱:yjmlawyer#qq.com(#换@)

地址: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北环路519号4楼

Copyright © 2023 捍卫自由刑事辩护defend-lib 版权所有 XML 捍卫自由辩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