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因为一个资产项目去外地出差了几天,期间遇到一件事让我颇有感触。看到学法网论坛里很多朋友对于选择去家乡小城市还是留在大城市发展有所困惑,正好把这件事拿出来跟大家聊一聊。
首先说说背景。严格来说,说这个城市是小城市并不妥当。这座城市有着大几百万的人口,重工业极度发达,能源产业也在全国前列,理所当然也就成为了污染的重灾区。我们给一家上市公司的母公司做资产项目,一开始不明白为什么舍近求远找我们去,路上客户就跟我们说,当地的律所发展非常落后,有规模没水平。开始我心里还觉得可能客户极端追求高大上,非要找大城市的律师来做这种看上去很大的项目。直到有一天,遇到本地某大所的主任,一起吃了个饭,才发现原来这里的律所管理理念不仅仅是停留在十年甚至十五年前,而且他们从来没有“做蛋糕”的意识,甚至连“分蛋糕”的意识都没有!
这个主任的所在当地算大所,有几十人的规模。席间,我们聊到律所业务,他说他一年大概也就百八十万的样子。我说不能把,几十人的所主任百八十万?那律师岂不是都没法活了?他说不是,正是因为他要养活这些人,所以才很累。他自己的团队就有五六个人,都是给他打工的。但是即便如此,业务还是琐碎,他每天都忙得团团转。
再下来就是批判时间了,这个主任一直在说他手底下人多么废物,不能独立,现在还不能独立做完一个案子,写的材料总要他来改一遍。我说那你肯定是挺累的,这些人带了多久了?他说带了有两三年了。我说那不至于材料到现在还写不好啊,这个主任说其实业务水平可以了,但是总是跟当事人的要求贴不上。我就说,主任可以多信任他们一些,让他们自己去处理,跟当事人好好沟通,也就行了。这时候这个主任说了一句话,让我们几个在场的同事都无语了:我要是让他们自己去沟通客户,用不了多久他们就把客户带跑了。所以他们只负责写材料,联系客户都是我来。
无语良久,我只能说,那您是挺累的。然后心里说,你这是活该。
其实律师之间共同办案,严格来说就是合作。合作就有一个原则:这个蛋糕就这么大,合作的人越多,分得越少。怎么办?现在大家都知道了,要把蛋糕做大。怎么做大?一个合作律师每天只能温饱,接触不到客户,学不到跟客户沟通的能力,没有跟客户解除的空间,你让他怎么去做市场,做蛋糕?都想着自己眼前的那块蛋糕,能不分就不分,你自己累了,别人穷了,蛋糕不但做不大,连维持都很困难,因为你不做市场别人在做,早晚也会看上你的这块蛋糕。结果嘛……就是本地企业对本地律师看不上,外地律师过来抢蛋糕,就像我们去当地抢他们的蛋糕一样。
其实这是很多小城市律所的常态。小城市的人际关系对业务的拓展非常重要,这个客户可能与这个律师沾亲带故,或者怎么都能扯上关系。这种客户所代表的蛋糕不是做出来的,而是天上掉下来的。因此从根本上,这些律所就没有做蛋糕的意识。也正因为此,这个律所不会轻易让给自己打工的人去做客户,去做市场。学法网微信号(xuefa5)法律人必备!这个不仅在小城市,很多大城市的小所也是如此。而大所为什么能做大?舍得分蛋糕,然后大家吃饱了一起去做蛋糕,自然越做越大。
当然,这个比方只是在纯理想状态下的。但事实是,如果连这个比方都不能理解,不能接受,那么未来就很可悲了。如今,金融市场萎缩,很多银行甚至大公司都在组建自己的律师部,公司律师已经不再是遥远的传说。很多以前专做银行的律师现在都在面临选择被收编还是转行的窘境。在很多小城市,律师不知道除了传统业务以外的其他业务,例如资本市场、公司治理、上市,这些对于很多大城市律师都是很熟悉的东西对他们来说还是远在天边的东西。可是传统业务总有一天会饱和,这些新兴市场需要新型人才去抢占。但如果律所理念就不支持年轻律师去开拓这些市场,那结局可想而知。
扯远了。我很幸运,在一个肯分蛋糕,然后让你一起去做蛋糕的环境中工作。反观遇到的这位主任,我不否认他还将在当地成功一阵,但我也相信他还会一直累下去,业务规模恐怕也就到此为止了。
还在选择去大城市还是去小城市的朋友们,不妨多了解一下你想去的地方的理念如何,到底能不能让你成长。家乡的人脉关系还能维持多久?想不想去做大蛋糕分大蛋糕?这些都是需要你考虑的问题。
当然,我看到的例子有局限性,并不代表所有小城市的律所都是如此。但是我所知道的大部分小城市律所都在面临这个问题。
来源 尊而光律所
风险伴随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它的存在。
点击最上面的“精锐律师网”关注我们可了解更多相关资讯
律师现注册精律网用户,赠律师个人网站一套活动火爆开展,更有解答当事人法律问题,赠送推广位活动,请各位律师踊跃参加。注册地址http://www.jrlsw.com (可点击原文链接或长按页面将网址复制下来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