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单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民政府 中共哈尔滨市委
文 号:哈发〔2007〕23号
发布日期:2007-9-20
执行日期:2007-9-20
生效日期:1900-1-1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决定》(黑发(2007)17号)精神,大力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现结合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当好龙头,率先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历史性机遇,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重点发展与全面提高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加强自主创新,整合集约资源,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哈尔滨全面振兴。
二、总体目标
到2010年,老工业基地改造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建立起产业集聚化、技术创新化、资本多元化为主要特征、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产业体系。
——经济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地区生产总值超额完成“十一五”目标;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以2005年为基数);农业技术装备和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现代服务业功能更加完善。
——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总规模突破1800亿元;四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保持在70%以上;主导产业总资产贡献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电站设备制造等6个以上领域成为全国行业排头兵,汽车发动机等20种以上产品在全国领先。
——科技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以上。
——经济微观基础进一步夯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500户;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400户,其中,超10亿元的24户,超百亿元的4户。
——企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装备制造业信息化程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建立虚拟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25%以上(以2005年为基数);工业废水(液)处理利用率达到66%;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9 %;工业废气利用率达到21%;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初步建立起塑料、轮胎、电子等废旧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主要污染物实现达标排放。
到2015年,完成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建立起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技术先进、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新型产业基地,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达到较高水平,在全省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实现率先发展。
三、重点任务
着力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总量不大、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不高等制约发展的主要问题,实施制造业优先发展和大项目牵动战略,大力发展主导产业,优化工业布局,健全完善服务体系,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大力发展主导产业。
装备制造业。巩固优势,围绕产业升级、产品提档,发展以哈电站集团为龙头的电站设备产业链,以哈飞汽车集团、东安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的汽车产业链,以哈飞机集团为龙头的航空产业链;在现有基础上,通过集成能力的再培育,发展专用设备、基础功能部件产业链。加快发展配套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电站空冷设备、汽车底盘、车身、汽车电子、航空发动机及传动系统、大飞机复合材料结构件等配套产品,提高配套产品国产化、地产化水平,进一步拓展国内外配套市场。在发展产业链的同时,不断做大产业集群,推动装备制造业向企业集群化、产品高端化、经济规模化发展。
食品产业。围绕发展安全、方便、多样性的食品加工业,加强龙头骨干企业和农产品基地建设,推进龙头企业、基地和农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紧密联结机制。粮食深加工以九三油脂、北大荒米业等为龙头,开发高附加值系列产品,延伸精深加工产业链。乳制品以雀巢、完达山、蒙牛等为龙头,向功能型、多规格、系列化方向发展。饮料以哈啤、华润新三星、顶津食品等为龙头,适当提高高档啤酒比重,发展保健型饮品。肉类加工以哈肉联、宾西牛业、正大集团为龙头,进一步提高屠宰加工集中度、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能力。烟草以哈烟为龙头,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
医药产业。充分利用“哈药”品牌优势,发挥区域集群效应,突出产品差别化,推动医药企业组团式发展。在壮大抗感染类药物、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保健品、现代中药等产业的同时,重点发展生物制药产业。推动哈药集团等企业与哈兽研等科研单位进行深度合作,依托哈药集团生物工程公司、生物制品一厂、仁皇药业等骨干企业,加快动物疫苗和兽药的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开发人用疫苗,将我市建成集动物疫苗和兽药的研发、中试、产业化为一体的全国最大的动物疫苗及兽药生产基地。
化工产业。围绕产业规模化、高新化、精细化,以中煤龙化集团为龙头,发展煤制烯烃化工产业及乙烯、丙烯等下游产业链;以中石油哈分公司、蓝星公司哈分公司为龙头,发展精品油基地及有机化工原料产业链,形成国内领先水平的苯酚丙酮、苯酐、顺酐生产基地。进一步扩展煤化工、石油化工产业空间,使产品不断向精深方向发展。
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使之逐渐成为新的主导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以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应用软件业等为方向,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化进程。新材料产业。以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环保新材料为主攻方向,尽快做大新材料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冶金、轻纺、建材等传统产业,着力增强其发展活力。
(二)优化工业布局。
优化产业布局。将产业功能定位与城市总体规划结合起来,积极推进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资本向重点企业集中,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城区南部以平房工业新区为依托,做大机电、汽车、航空航天、铝镁加工等主导产业;北部以江北工业区为依托,做强制药、食品、农机、环保材料等主导产业;东部以化工区为依托,做专化工产业;西部以开发区迎宾路集中区为依托,带动周边空港园区和群力园区,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心城区重点改造老企业,发展都市型工业;城市外围要壮大双城、宾县、尚志、依兰、五常5个产业集聚区,同时,规划和培育其他5个县(市)的工业园区建设,依托当地资源和区位特点,围绕城区形成多点辐射的特色产业集聚布局形态。
优化园区布局。扩容壮大一批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集中度高、布局合理、定位明晰的工业园区。改造提升一批资源优势比较明显、承接能力较强、有一定产业特色的园区。集约发展一批区域相邻、产业同构突出的园区。对城区以外的行政区域,原则上每个县(市)重点扶持建设一个工业园区,提升县域工业产业层次和发展水平。通过实施“三个一批”,优化工业园区布局,实现产业集聚,放大产业辐射功能和溢出效应,拉动周边经济发展。到2010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工业园区达到16个,其中100亿元以上的工业园区2个。发电设备、汽车、航空、食品等产业集聚度达到70%以上。
加快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引进多元投资主体,推进滚动式开发。优先建设核心产业区和重点项目,注重发展优势产业和朝阳产业,使先期产业带动后期产业,主导产业带动相关产业,上游产品带动下游产品,做到合理布局,适时适度扩张。发挥哈尔滨市的龙头作用,加强与哈大齐工业走廊内其他城市之间的产业协作,整合产业资源,促进我市相关产业与齐齐哈尔重型装备、大庆石化等优势产业对接,推进优势企业重组。
(三)健全完善服务体系。
培育现代物流产业。宏观层面形成“一核一圈一带”的物流布局结构,即:以哈尔滨城区物流系统为核心、以哈尔滨都市卫星城为辐射圈、以沿江6县(巴彦、木兰、通河、方正、延寿、依兰)为带。微观层面形成“四园”和“十个中心”,即:推进龙运、新香坊、哈东和江北等4个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建设速度;积极培育汽车及配件、重大装备、粮食物流配送、工业园区、商贸会展、哈尔滨港等10大物流中心。鼓励引导物流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扩大业务规模,完善服务功能,重点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把我市物流业培育成支撑哈尔滨、服务黑龙江、联接东北亚的专业化、品牌化、信息化的大产业。
壮大科技信息和商务服务业。发展 与服务。加强宣传,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
(十一)注重人才培养。
健全激励机制。鼓励技术、知识产权等生产要素参与投资和分配,积极推行高级经营管理人员、骨干技术人员年薪制,支持实行股权、期权奖励制度,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奖励为新型工业化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坚持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发挥科技创新人才研究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前沿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企业技术带头人。加强继续教育、职业教育以及劳动力转移培训,培养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需求的各类高技能人才。
(十二)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市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领导小组,组织领导全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委,负责具体工作的协调落实。各区、县(市)也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建立评价考核机制,把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目标责任制。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研究工业,熟悉工业,主要领导亲自抓工业,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新型工业化建设。
2007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