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
文 号:鲁政发〔2006〕77号
发布日期:2006-7-10
执行日期:2006-7-10
生效日期:1900-1-1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省经贸委会同有关部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起草了《关于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县域工业发展的意见》,现转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县域工业是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全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县域工业,对于调整经济结构,壮大县域经济实力,扩大社会就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各级政府必须切实重视县域工业发展,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各项政策,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县域工业持续快速发展。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技术进步为支撑,加快结构调整,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科学发展,集约发展,努力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山东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七月十日
关于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县域工业发展的意见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现就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县域工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县域工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1.加快县域工业发展是壮大县域经济的主要途径。县域工业是县域经济的主体和重要推动力,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扩大劳动就业的主要载体。全国百强县的经验和我省实践表明,工业发展的水平直接决定了一个地方的经济实力和财政收入。因此,发展县域工业对壮大县域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至关重要。
2.加快县域工业发展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好“三农”问题,关键是发展好县域工业,涵养财源,承接和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增加农民收入,真正落实中央关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建立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实现城乡全面协调发展。
3.加快县域工业发展是摆在全省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我省县域工业发展不平衡,经济强县工业基础好、发展快、总量大,但存在产业层次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欠发达县工业基础弱、总量小,亟需扩张总量、膨胀规模。现阶段正处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县域工业既面临传统优势弱化、竞争压力增大的严峻挑战,也面临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带来的新机遇。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顺利实现“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县域工业的发展。各级政府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县域工业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工业兴县、工业强县”意识,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加快工业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开拓创新,强化措施,推动我省县域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进一步明确加快县域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原则
4.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省委确定的“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围绕实施县域经济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民营经济、特色经济、园区经济、循环经济、规模经济为重点,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转变政府职能、搞好服务为着力点,坚持全面推动与分类指导相结合、膨胀规模与调整结构并重,积极培植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名牌产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全省县域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5.总体目标。“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增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万户以上;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7%,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高到80%以上;从业人员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达到80%以上。到2010年,力争有50个县(市、区)规模以上县域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以上,其中过1000亿元的达到20个,过2000亿元的达到5个。
6.发展原则。坚持统筹发展,把发展县域工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城市化进程结合起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村企互动、城乡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坚持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调统一。坚持技术进步,建立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提升县域工业的层次和水平。坚持对外开放,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资本转移,引进资金、技术、品牌和管理,提高县域工业竞争力。坚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经济格局。坚持集约发展,以园区为载体,加快优势产业区域性集中,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提高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益。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经济强县要突出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层次,增创工业发展新优势;经济欠发达县要突出解放思想,振奋精神,选准路子,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
三、准确把握加快县域工业发展的重点
7.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县域工业活力。民营经济是县域工业的主体和最具活力的增长点。要进一步放宽准入领域,除国家 、融资担保、企业管理、人才引进、产品展示、商品供求、招商引资等信息服务。建立健全企业培训体系,加强对县域工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广大职工的培训培养。建立健全行业协会和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对外维权,对内自律。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体系、信用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和失信惩戒制度,防止和打击各种形式的逃废债行为。
16.积极推进企业制度和管理创新。加快国有、集体企业改革,以转让存量资产为主要方式,鼓励国有资产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吸引民间资本、外商资本进入。积极推进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胆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决策、分配和用人机制创新。大力推进以管理信息化为重点的企业管理创新,引导企业加大信息技术投入,重点对企业主导业务流程、组织架构、管理模式和供应链进行整合改造,带动财务管理、成本管理、信息管理和基础管理创新。
五、切实加强对县域工业发展工作的领导
17.进一步优化县域工业发展环境。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加强调查研究,根据各地实际,科学规划,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解决好县域工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县域工业发展搞好服务。对各级出台的收费项目和标准进行全面清理,对部分与企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检验性收费项目按最低标准收费,凡违背国家和省现行规定的收费项目一律取消。
18.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省制造业强省建设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工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信息产业发展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关闭小企业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专项补助资金,要向县域工业倾斜。各市、县财政也应视财力情况安排相应资金,扶持县域工业发展。
19.改进建设用地管理。在用地指标的分配上向工业倾斜,进一步减少非生产用地指标。对列入试点的县(市、区),列入国家和省重点的项目,要优先安排建设用地。落实2005年颁布的《山东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鼓励建设标准厂房、多层厂房,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集约利用水平。积极推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政策。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和合法的地上建筑物、构筑物,在出让合同规定的土地使用期内,可依法转让、作价出资、出租和作信贷抵押。
20.建立县域工业考核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省统计局要定期进行统计调度,省经贸委搞好运行分析,每年度对县(市、区)进行考核。对工业发展速度快、效益好、财政保障水平明显提高的县(市、区),或在县域工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企业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要把发展县域工业的成效作为考核部门、班子和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和依据。
山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
二○○六年六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