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首页 >> 法律资讯

通江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通江县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时间:2006-06-29

发文单位:四川省通江县人民政府

文  号:通府发〔2006〕33号

发布日期:2006-6-29

执行日期:2006-6-29

生效日期:1900-1-1

各乡、镇人民政府,诺水河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县府有关部门:

  《通江县“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已经县人民政府第三十一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特此通知

  二○○六年六月二十九日

通江县“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

  为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的战略决策,不断扩大我县工业经济增量、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加快“工业兴县”实施步伐,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工业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是我县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期,到200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4.06亿元增加到6.9亿元,年均增长8%;工业增加值达到1.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从2000年的65.6:9.1:25.3调整到49.6:13.8:36.7;全县拥有各类工业企业96 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家,产品销售收入过4000万元的企业3家,过1000万元的企业6家,从业人员1948人,实现销售收入2.86亿元。但全县工业发展仍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工业总量小。2005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7.3%。二是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三是企业人才缺乏,全县96户工业企业的法人代表中,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仅1人,企业的技术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及经营管理人才都十分缺乏。四是投入严重不足,财政投入较少,银行信贷下降,社会融资困难。五是原材料基地建设滞后,一、二产业脱节。

  “十一五”期间,是加快我县工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且具有诸多有利条件:一是工业发展的硬环境不断改善,尤其是交通干线路、出境路、旅游路、通乡路、通村路的全面启动和完成,实现了一小时出县境。二是国企改革基本完成,催生了一批新企业。三是优势资源开发步伐加快。四是工业投入不断增加。五是工业品品牌不断涌现。

  二、“十一五”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市工业工作会议精神,立足县情,把握机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优化结构为主线,以特色资源开发为重点,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创新机制为动力,以加强领导为保障,深入推进“三个转变”,大力实施工业兴县战略,在较短时期内快速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城乡互动、工农互补的工业发展新格局,不断增强我县工业经济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到2010年,力争实现主导产业突出、骨干企业优势明显、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产业区域布局合理、技术创新体系完备、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25.62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6.68亿元,年均增长30%;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5%以上。培育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利税过1000万元的企业3家,年销售收入5000—10000万元、利税过500万元的企业5家。

  三、发展重点

  (一)发展壮大三大优势产业

  1、做强绿色资源加工业。整合绿色优势资源,集中力量把优质粮油精深加工、畜禽产品综合加工、山野食品加工、中药材加工、茶叶深加工等培育成有规模、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到2010年,绿色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5亿元,农副产品市场转化率达到30%。

  ——粮油工业。依托诺水米业公司、诺水粮油公司、川北油脂公司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提升产品档次,积极发展玉米、薯类加工业,形成玉米食品、薯类全粉、专用淀粉、变性淀粉及薯类方便食品等产品体系,并逐步培育成为通江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快龙头企业技改和技术创新步伐,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畜禽产品加工业。依托鸿盛食品公司、天仙食品公司积极发展高档、方便肉制品,开展畜禽内脏、肥膘及毛、骨、血、皮等资源综合利用,开发生物制品。

  ——山野食品加工业。充分利用全县丰富的食用菌、银杏、核桃、板栗、山野菜等优质无公害农产品资源,依托山霸王野生食品公司、银耳公司、德富隆公司、成都银通食品公司等企业,大力发展山珍土特产品,做大做强山野食品加工业。

  ——中药材产业。积极推进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加快同心中药材有限公司等重点中药材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步伐。

  ——茶叶产业。大力推广生态有机茶叶和绿色茶叶标准化种植,重点发展火天岗、罗村茶叶,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优质茶叶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以罗村茶业公司为龙头整合全县茶叶资源。

  2、做大能源工业。加快水资源、油气资源及煤矿资源开发进程,以电力工业为先导,加大优质能源综合开发利用力度,到2010年,全县原煤年产量达到30万吨 ,发电装机容量超过5.6万千瓦。

  ——煤炭工业。积极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加快对现有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着力搞好深度开发和资源综合利用,力争全县煤炭总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

  ——水电工业。以四川亿力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县电力公司为龙头,加快水能资源开发步伐,完成高坑电站建设和石牛嘴电站技改扩容,新建5座水电站,做好天然气调峰电站前期工作,完成陈河-县城-巴中天然气管道建设,建成汽车天然气加气站。到“十一五”末,全县新增电力装机4.8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2.19亿千瓦时。

  3、积极发展天然气关联工业。配合中石化公司加大天然气勘探和开采力度,努力做好项目争取工作,积极发展天然气化工业,重点开发精细化工产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发展一批优势骨干企业。通过规范化的公司制改造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扩大经营规模,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提高我县工业经济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

  1、突出骨干企业的主业优势。对被确定为重点扶持的骨干企业给予配套政策扶持,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科技开发激励机制,提高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把骨干企业真正培育成为我县工业经济的主导力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托。

  2、促进民营中小企业健康发展。鼓励和扶持科技型、就业型、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型、农副产品加工型和出口创汇型民营企业加快发展,加快建立健全信息咨询、市场开拓、筹资融资、贷款担保、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民营企业向专、精、新、特方向发展,形成一批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的民营企业集群。

  (三)建好工业集中区。按照“统一规划,体现特色,适当集中,形成规模”的原则,把小江口、城南-广纳、涪阳以及工业发展较好的乡镇规划为工业集中区,按照高起点、高水平、适度超前的要求,抓好工业集中区的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相关配套服务功能,搭建好工业发展平台,推进要素流动,形成集中度高、特色突出、功能配套的工业经济带。以产业(产品)链延伸为主线,以工业集中区为载体,促进优势企业的生产围绕主导产品向上下游延伸,形成一批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的企业集群,进而形成特色鲜明、关联配套、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四)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调整优化农产品结构和农业区域布局,加快建设优质粮油、生态畜禽养殖、食用菌、中药材、茶叶等特色产品产业带。

  ——优质粮油种植基地。抓好水稻、小麦、玉米、薯类、油菜籽等优质粮油基地建设,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创绿色知名品牌10个以上,确保全县年人均生产粮食500公斤以上,优质粮油种植比重达到80%以上,年均粮食总产量保持在35万吨左右。

  ——生态畜禽养殖基地。加快建设优质畜禽生产基地,改良品种,进一步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巴山农家生态猪、空山黄牛、南江黄羊等生态畜禽养殖。力争到2010年,全县年出栏商品猪150万头、出栏肉牛14万头、肉羊80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17.5万吨,年均增长9%,生态畜牧业产值超过10亿元以上。

  ——食用菌基地。建立银耳良种繁育和技术推广体系,按照“锻木保品牌,袋料上产量”的思路,大力发展通江银耳,积极发展香菇、木耳等食用菌,实现以银耳为主的食用菌规模化生产。力争到“十一五”末,食用菌产量突破1万吨,产值达到3亿元以上。

  ——中药材基地。规范种植中药材10万亩,力争5年内产量达到1000吨,把通江建成全省知名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县。

  ——茶叶基地。整合罗村、火天岗等茶业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有机茶,更新品种,提升品牌,完善基地设施,扩大加工规模,做大做强茶叶产业。到“十一五”末,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年产茶叶500吨,实现产值2亿元。

  四、主要措施

  (一)积极实施人才兴工战略,增强工业发展后劲。一是积极培育经理人才。在发挥好劳动人事部门等人才推介机构作用的同时,积极创办通江县专业人才网站,畅通人才信息渠道,引导人才高效流转,逐步推行企业经营者职业化、市场化,为企业选拔优秀管理人才创造条件。二是建立健全经营者激励机制。鼓励并引导企业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薪酬制度,构建以经营业绩为核心的多元分配体系,使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收入与企业效益紧密挂钩,并积极推行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积极探索期权期股制。三是积极引进和培育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着力引进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尖端技术的专门人才,引进自带资金来我县创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引进熟练掌握实用技术的技能人才和优秀高校毕业生。四是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人才服务工作,切实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二)加强产业链发展,培育一批优势产业。一要巩固提升支柱产业。以做大做强绿色食品加工、能源工业为目标,依托现有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大力实施名牌带动和大企业带动战略,加快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步伐,形成产业配套完善、技术领先、质量一流的支柱产业群体。二要大力发展先导产业。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努力发展石化产品、中药制剂、林化产品等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以石化产品为主导,以林化产品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三要限制、淘汰落后产业。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结合我县实际,对不符合环保要求、不适宜在中心城区和人口密集区发展的重污染行业进行限制、整治、转移或淘汰。

  (三)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打造一批知名品牌。积极培育名、优、特、新产品,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以名牌产品带动优势产业发展,增强产业竞争力。在整合“通江银耳”、“天仙洞牛肉干”、“巴山农家生态猪肉”、“灯影牛肉”、“白云牌棉胎”、“天岗银芽”、“罗村茗眉”等品牌的基础上,争创一批省级、国家级名牌产品。同时,采用专业乡镇发展模式,进一步发展由民营小企业集群、专业市场和营销网络组成的区域特色经济,打造区域品牌。

  (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一要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高骨干企业的技术开发投入比重,企业科研经费要逐步达到销售收入的5%以上。依托专业乡镇和民营小企业的集群化发展,建立和完善行业性、区域性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县财政要逐年增大企业创新投入,引导和扶持企业加大创新力度。二要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以提高质量、增加品种和提高效益为目标,加强重点行业、企业、产品的技术改造,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技术改造要坚持扶优扶强,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扶持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支持技术先进、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效应强、经济效益显著的重大技改项目。三要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鼓励企业应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推进骨干企业实现管理信息化,为全县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示范和带动,实行业务流程再造和管理创新,促进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对市场的快速反应。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速条形码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推动企业上网,通过互联网推销产品、招商引资、搜集市场信息。

  (五)整合优势资源,增创工业发展新优势。一要进一步抓好招商引资工作。把招商引资作为增大工业投入、发展优势产业的主要措施来抓,拓宽招商引资范围,大力吸引国内外各类资本进入我县工业领域。要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引导外来资本重点投向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投向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鼓励外来资本参与县内企业的资产重组。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民间组织等中介机构在招商引资中的积极作用,并积极开展网上招商。要完善招商引资政策,把招商引资与鼓励企业再投资有机结合起来,积极鼓励现有企业再投资。二要积极整合民间资本,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强创业培训和辅导,引导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投向经济建设,为我县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资金支持。要努力促进一批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出口创汇、资本营运等方面成为我县工业发展的生力军。三要进一步融洽银政、银企关系,争取金融部门对工业发展的更大支持。企业要加大债权债务清收清偿力度,清收的资金要用于新增项目投入。要大力提升企业信誉等级,加大银企交流合作,解决好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六)强化保障体系,优化工业发展环境。一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搞好政务平台建设。加强宏观经济指导,放开微观经济活动,努力解决政府工作越位、缺位、错位和不到位的问题。要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率,透明办事,便民利民。要加大治乱减负力度,凡未经法定机关批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一律取消,执法部门收取的合 费必须凭《收费许可证》、法定票据按规定标准的低限或减半收取。要切实控制对企业的各种检查、评比、达标等活动,凡向工业企业收费和服务的职能部门,必须依照有关规定,将收费依据、收费标准、服务承诺时限及质量标准、服务责任人、投诉电话在全县公示。要加强诚信建设,努力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积极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政务环境。二要进一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建立工业发展资金,逐步增加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引导科技三项费用和农业产业化资金向龙头企业倾斜,保持财政对工业的投入与 收入增长同步;鼓励企业出口,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对自营出口企业给予奖励、扶持。三要支持加强环保。大力控制和治理工业污染,促进工业污染从过去的“末端治理”向预防为主、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大力控制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各种工业污染,减少和避免对环境的破坏。加大对重点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逐个落实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和削减目标。四要切实加强企业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群团组织的积极作用,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五要努力加强企业协会建设,重点建设好企业联合协会及企业家协会,为企业行业自律提供保障。

联系人:杨律师

电话:13930322268

邮箱:yjmlawyer#qq.com(#换@)

地址: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北环路519号4楼

Copyright © 2023 捍卫自由刑事辩护defend-lib 版权所有 XML 捍卫自由辩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