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单位:科学技术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
发布日期:2006-11-24
执行日期:2006-11-24
生效日期:1900-1-1
“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2006年度专题课题发布申请指南以来,共受理课题申报书1997项,其中通过形式审查的课题申报书1921项。依据《“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管理办法》、《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评议、评审和立项程序规范(试行)》,经过形式审查、同行专家评议、课题评审以及领域专家咨询审议等立项程序,最终确定了本年度拟支持的课题,共计281项(包括探索导向类课题246项,目标导向类课题35项)。详细清单附后。
国家科技计划立项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并接受公众监督。
上述课题由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归口管理。
联系人:信息与空间处 王春恒
联系电话:(010)58881572 传 真:(010)58881574
E-mail:
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
二〇〇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附件:
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2006年度专题立项课题汇总表
专题一:智能感知与先进计算 | ||||
序号 | 课题编号 | 课题名称 | 课题负责人 | 课题承担单位 |
1 | 2006AA01Z101 | 普适计算环境下新型编程模式及其支撑环境研究 | 齐勇 | 西安交通大学 |
2 | 2006AA01Z102 | 量子计算模型研究 | 段润尧 | 清华大学 |
3 | 2006AA01Z103 | Web服务计算模型中的服务组织与管理 | 周傲英 | 复旦大学 |
4 | 2006AA01Z104 | NP-完全问题DNA计算机模型研制 | 许进 | 北京大学 |
5 | 2006AA01Z105 | 高生产率并行计算模型及其编译验证 | 胡长军 | 北京科技大学 |
6 | 2006AA01Z106 | 半导体神经网络硬件及神经计算机研究 | 鲁华祥 |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
7 | 2006AA01Z107 | 基于组织进化与免疫动力学的高性能优化计算模型及其关键技术 | 焦李成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8 | 2006AA01Z108 | 新型服务器体系结构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 | 肖利民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9 | 2006AA01Z109 | 基于虚拟技术的新型网络服务器的研究 | 孙毓忠 |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
10 | 2006AA01Z110 | 安全结构智能网络终端技术 | 邵峰晶 | 海尔集团技术研发中心 |
11 | 2006AA01Z111 | 基于虚拟服务网络的可迁移个人计算模式研究与示范应用 | 张悠慧 | 清华大学 |
12 | 2006AA01Z112 | 以用户为中心多服务融合的新型访问终端技术研究 | 史红周 |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
13 | 2006AA01Z113 | 专用可穿戴网络终端 | 陈东义 | 电子科技大学 |
14 | 2006AA01Z114 | 多节点协作的流媒体服务器集群系统及其性能优化 | 杨坚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15 | 2006AA01Z115 | 基于人类视觉感知和认知机理的视频图像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 | 王生进 | 清华大学 |
16 | 2006AA01Z116 | 三维视觉信息感知的关键技术研究 | 吴福朝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
17 | 2006AA01Z117 | 融合认知模型的个性化视频分析技术研究 | 黄庆明 |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
18 | 2006AA01Z118 | 跨网络多源融合的智能视频模式挖掘技术研究 | 杨士强 | 清华大学 |
19 | 2006AA01Z119 | 基于认知机理的模式识别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 | 金忠 | 南京理工大学 |
20 | 2006AA01Z120 | 高性能立体视觉实时计算技术 | 贾云得 | 北京理工大学 |
21 | 2006AA01Z121 | 基于感知学习的大型全局图像语义解译系统 | 朱松纯 | 湖北莲花山计算机视觉和信息科学研究院 |
22 | 2006AA01Z122 | 基于生物感知认知的视觉神经信息编码技术的研究 | 卿来云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23 | 2006AA01Z123 | 基于高维仿生信息学的低数据量面像识别技术 | 李卫军 |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
24 | 2006AA01Z124 | 视觉选择性注意模型及其在智能视频处理中应用的研究 | 杨小康 | 上海交通大学 |
25 | 2006AA01Z125 | 大脑皮层型网络整体特征形成与分析技术研究 | 张丽清 | 上海交通大学 |
26 | 2006AA01Z126 | 基于人类认知机理的多源信息融合理论研究 | 李晓榕 | 西安交通大学 |
27 | 2006AA01Z127 | 人工视觉系统信息整合建模与编码新技术研究 | 郭宝龙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28 | 2006AA01Z128 | 基于感知机理的智能信息处理技术 | 何清 |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
29 | 2006AA01Z129 | 引入觉知机制的视觉动态计算模型及其应用实现 | 周昌乐 | 厦门大学 |
30 | 2006AA01Z130 | 基于数据手套的触觉/力觉反馈及运动跟踪关键技术研究 | 杜清秀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
31 | 2006AA01Z131 | 支持多用户共享的多模态交互模型与关键技术 | 史元春 | 清华大学 |
32 | 2006AA01Z132 | 脑-机接口技术中的脑电(EEG)信号处理与系统实现 | 姚力 | 北京师范大学 |
33 | 2006AA01Z133 | 基于脸像与步态层次化融合的人群特性分析与识别技术研究 | 王蕴红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34 | 2006AA01Z134 | 计算机视觉辅助的脑-机接口的人机交互技术 | 高小榕 | 清华大学 |
35 | 2006AA01Z135 | 人机情感交互模式与技术研究 | 毛峡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36 | 2006AA01Z136 | 基于情感补偿的声纹识别技术研究 | 杨莹春 | 浙江大学 |
37 | 2006AA01Z137 | 基于HMM模型的高表现力多语种语音合成技术 | 戴礼荣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38 | 2006AA01Z138 | 自然人机交互中口语生成新方法的研究 | 陶建华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
39 | 2006AA01Z139 | 基于语篇的多语种统计机器翻译关键技术研究 | 史晓东 | 厦门大学 |
40 | 2006AA01Z140 | 多语言实用新型机器翻译方法的关键问题的探索 | 胡玥 | 北京科技大学 |
41 | 2006AA01Z141 | 基于语义挖掘的智能搜索技术与评价 | 马少平 | 清华大学 |
42 | 2006AA01Z142 | 基于汉语框架语义知识库的搜索技术研究 | 李茹 | 山西大学 |
43 | 2006AA01Z143 | 基于语义和多策略融合的日汉机器翻译关键技术研究 | 陈家骏 | 南京大学 |
44 | 2006AA01Z144 | 汉英双语命名实体对应和术语对应的获取技术研究 | 赵军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
45 | 2006AA01Z145 | 基于XML的分层交互式中文处理开放平台 | 刘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46 | 2006AA01Z146 | 海量语音识别综合处理系统 | 屈丹 |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
47 | 2006AA01Z147 | 多语言跨文本信息抽取技术的研究 | 朱巧明 | 苏州大学 |
48 | 2006AA01Z148 | 机器翻译与知识管理技术的融合 | 张桂平 |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 |
49 | 2006AA01Z149 | 基于内容的高性能语音搜索技术探索研究 | 吴及 | 清华大学 |
50 | 2006AA01Z150 | 语言本体知识和统计模型相结合的跨语言信息检索研究 | 郑德权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51 | 2006AA01Z151 | 基于语义的跨语言垂直搜索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 林鸿飞 | 大连理工大学 |
52 | 2006AA01Z152 | 面向互联网的自适应信息抽取技术研究 | 黄河燕 | 华建机器翻译有限公司 |
53 | 2006AA01Z153 | 数学公式识别研究 | 黄磊 | 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54 | 2006AA01Z154 | 基于语义的文本内容分析技术研究 | 朱靖波 | 东北大学 |
55 | 2006AA01Z155 | 知识制导的需求工程技术研究 | 金芝 |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
56 | 2006AA01Z156 | 特征驱动的领域工程技术研究 | 赵海燕 | 北京大学 |
57 | 2006AA01Z157 | 可信服务软件测试技术研究 | 白晓颖 | 清华大学 |
58 | 2006AA01Z158 | 基于依存性理论的面向方面软件的综合开发环境 | 赵建军 | 上海交通大学 |
59 | 2006AA01Z159 | 基于软件代理的多模式协同及其可信保障技术研究 | 马晓星 | 南京大学 |
60 | 2006AA01Z160 | 基于正确性验证的web服务可信性研究 | 王捍贫 | 北京大学 |
61 | 2006AA01Z161 | 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门户支撑技术研究 | 钟华 |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
62 | 2006AA01Z162 | 面向能力可信服务的自适应软件技术研究 | 周兴社 | 西北工业大学 |
63 | 2006AA01Z163 | 可信的动态服务协作技术研究 | 刘绍华 |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
64 | 2006AA01Z164 | 智能化的面向网络服务计算的关键技术研究 | 苏森 | 北京邮电大学 |
65 | 2006AA01Z165 | 模型驱动式高可信软件开发技术 | 刘静 | 华东师范大学 |
66 | 2006AA01Z166 | 基于服务的分布式软件的动态更新关键技术研究 | 黄林鹏 | 上海交通大学 |
67 | 2006AA01Z167 | 模型驱动的智能化软构件与软件生成技术 | 王忠杰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68 | 2006AA01Z168 | 面向语义Web服务资源的软件设计语言的实现及其应用 | 应时 | 武汉大学 |
69 | 2006AA01Z169 | 网络计算环境下的虚拟执行技术 | 管海兵 | 上海交通大学 |
70 | 2006AA01Z170 | 面向网络计算的高性能语义发布订阅系统研究 | 尹建伟 | 浙江大学 |
71 | 2006AA01Z171 | 面向语义构件的动态组装和验证技术的研究 | 李莹 | 浙江大学 |
72 | 2006AA01Z172 | 高可靠网格平台及其应用示范 | 唐飞龙 | 上海交通大学 |
73 | 2006AA01Z173 | 实时可信服务软件的构件化研究 | 李毅 | 电子科技大学 |
74 | 2006AA01Z174 | 基于反馈控制原理的软件测试与可靠性评估 | 蔡开元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75 | 2006AA01Z175 | 基于监测的软件质量分析与评价技术 | 王千祥 | 北京大学 |
76 | 2006AA01Z176 | 可信软件结构及代码的审查和综合评估及支持工具 | 刘超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77 | 2006AA01Z177 | 基于估算和可靠性技术的软件质量保障模型与工具 | 顾庆 | 南京大学 |
78 | 2006AA01Z178 | 环境驱动的软件可信性综合评价 | 毛晓光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
79 | 2006AA01Z179 | 集成化软件质量度量模型的研究 | 孟莉 | 东软集团有限公司 |
80 | 2006AA01Z180 | 分布式软件体系结构性能分析与自动化工具研究 | 张波 |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
81 | 2006AA01Z181 | 基准数据库建设及软件综合量化评估 | 曹岗 | 北京软件行业协会 |
82 | 2006AA01Z182 | 支持CMMI高成熟度级别的综合量化评估体系及模型 | 王永吉 |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
83 | 2006AA01Z183 | 软件可信性度量方法和工具的研究与开发 | 宋擒豹 | 西安交通大学 |
84 | 2006AA01Z184 | 软件的故障模型与面向故障的软件测试系统 | 宫云战 | 北京邮电大学 |
85 | 2006AA01Z185 | 支持软件生产调度的软件过程建模与仿真方法研究 | 李怀璋 |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
86 | 2006AA01Z186 | 国产基础软件平台体系质量评估模型研究 | 兰雨晴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87 | 2006AA01Z187 | 软件企业质量保障信息化平台的模型及技术 | 严晓光 | 华中科技大学 |
88 | 2006AA01Z188 | 基于虚拟机技术的商用高端刀片服务器系统 | 王少勇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89 | 2006AA01Z189 | 面向软件专业孵化器的分布式公共技术综合服务平台 | 王亚沙 | 北京大学 |
90 | 2006AA01Z190 | 跨区域公共软件构件库及其服务平台研发 | 黄万民 | 广东拓思软件科学园有限公司 |
91 | 2006AA01Z191 | 分布式构件库服务平台支撑技术及应用研究 | 张敬周 | 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 |
92 | 2006AA01Z192 | 基于视觉感知与认知机理的图像分析与识别系统 | 郑南宁 | 西安交通大学 |
93 | 2006AA01Z193 | 面向自助通关应用的生物特征识别系统研究 | 谭铁牛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
94 | 2006AA01Z194 | 面向网络应用环境的口语翻译关键技术与系统研究 | 宗成庆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
95 | 2006AA01Z195 | 多语言自然口语对话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潘接林 |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96 | 2006AA01Z196 | 智能中文搜索引擎技术研究及平台构建 | 吴玺宏 | 北京大学 |
97 | 2006AA01Z197 | 基于NLP的智能搜索引擎 | 王晓龙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98 | 2006AA01Z198 | 面向普适计算的自适应软件平台研究 | 王怀民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
99 | 2006AA01Z199 | 面向普适计算的自适应软件集成环境 | 陆桑璐 | 南京大学 |
100 | 2006AA01Z19A | 面向服务的自治式软件体系结构与协同环境研究 | 马殿富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101 | 2006AA01Z19B | 面向服务的动态软件体系结构及其支撑环境研究 | 魏峻 |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
专题二:自组织网络与通信 | ||||
序号 | 课题编号 | 课题名称 | 课题负责人 | 课题承担单位 |
1 | 2006AA01Z201 | 基于安全Agent的卫星网络动态路由交换技术 | 郑彦 | 南京邮电大学 |
2 | 2006AA01Z202 | 自组织网络中基于洞影子及分段策略的抗毁路由协议 | 王国军 | 中南大学 |
3 | 2006AA01Z203 | 基于网络编码的数据分发技术 | 王新 | 复旦大学 |
4 | 2006AA01Z204 | 基于互联网的可控业务网体系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 | 石友康 | 信息产业部电信传输研究所 |
5 | 2006AA01Z205 | 新型网络体系结构下的IPv4-v6过渡技术研究 | 崔勇 | 清华大学 |
6 | 2006AA01Z206 | 一种新型的具有异构融合特征的对等网络体系结构研究 | 宋美娜 | 北京邮电大学 |
7 | 2006AA01Z207 | 快速自组织重构的抗毁路由技术研究 | 张国清 |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
8 | 2006AA01Z208 | 移动自组织互联网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研究 | 沈苏彬 | 南京邮电大学 |
9 | 2006AA01Z209 | 自组织与新型网络体系结构 | 江勇 | 清华大学 |
10 | 2006AA01Z210 | 多类点Ad Hoc网络路由协议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 | 杨新宇 | 西安交通大学 |
11 | 2006AA01Z211 | 无线自组织网络中网络编码理论与应用 | 樊平毅 | 清华大学 |
12 | 2006AA01Z212 | 利用有线电视网带外信道的多业务宽带接入网技术研究 | 张冰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13 | 2006AA01Z213 | 新一代互联网路由系统自组织行为研究与自组织机制设计 | 朱培栋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
14 | 2006AA01Z214 | 自组织网络中基于群体智能的QoS路由机制及其原型系统 | 王兴伟 | 东北大学 |
15 | 2006AA01Z215 |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点技术 | 崔莉 |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
16 | 2006AA01Z216 | 无线传感网虚拟多天线(MIMO)无线传输技术研究 | 朱明华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17 | 2006AA01Z217 | 多维多参量光纤光栅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研究 | 刘波 | 南开大学 |
18 | 2006AA01Z218 |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服务质量保障技术 | 孙利民 |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
19 | 2006AA01Z219 | 基于Agent的面向应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间件技术 | 孙力娟 | 南京邮电大学 |
20 | 2006AA01Z220 |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自适应重构混合组网方法及节能传输技术研究 | 王文杰 | 西安交通大学 |
21 | 2006AA01Z221 | 面向危险环境监测的主动式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 | 宋光明 | 东南大学 |
22 | 2006AA01Z222 | 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优化方法 | 万江文 | 北京邮电大学 |
23 | 2006AA01Z223 | 无线传感器网络时间同步与节点定位 | 徐勇军 |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
24 | 2006AA01Z224 |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低功耗技术 | 杨华中 | 清华大学 |
25 | 2006AA01Z225 | 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研究 | 任丰原 | 清华大学 |
26 | 2006AA01Z226 | 低成本、低功耗、高安全性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芯片设计 | 刘政林 | 华中科技大学 |
27 | 2006AA01Z227 | 异步无线传感器网络环境下的数据压缩关键技术 | 林亚平 | 湖南大学 |
28 | 2006AA01Z228 | 基于认知协作网络的自组织无线网络的高效资源管理方法研究 | 张黔 | 中山大学 |
29 | 2006AA01Z229 | 支持泛在、异构的移动性管理技术 | 陈山枝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30 | 2006AA01Z230 | 自组织网络环境中描述性查询服务的关键技术研究 | 高军 | 北京大学 |
31 | 2006AA01Z231 | 支持移动自组织网络的服务发现协议研究 | 金蓓弘 |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
32 | 2006AA01Z232 | 自组织网络的监测、控制和管理研究 | 卢捍华 | 南京邮电大学 |
33 | 2006AA01Z233 | 基于ad hoc负载均衡的异构网络动态带宽分配策略与算法研究 | 刘干 | 华中科技大学 |
34 | 2006AA01Z234 | 自组织网络中的服务合成研究 | 孙未未 | 复旦大学 |
35 | 2006AA01Z235 | 面向自组织网络的安全接入、认证、服务质量控制和监测技术研究 | 金跃辉 | 北京邮电大学 |
36 | 2006AA01Z236 | 芯片-芯片并行高速高密度光互连关键技术 | 万里兮 |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
37 | 2006AA01Z237 | 光标签交换及其在下一代互网联网中的应用技术研究 | 陈明华 | 清华大学 |
38 | 2006AA01Z238 | 智能光网络自感知机制与关键技术研究 | 王宏祥 | 北京邮电大学 |
39 | 2006AA01Z239 | 40Gbps甚短距离并行光互连技术与实验系统 | 胡庆生 | 东南大学 |
40 | 2006AA01Z240 | 基于光波导印刷电路板芯片间MESH光互连技术研究 | 罗风光 | 华中科技大学 |
41 | 2006AA01Z241 | 基于多重光正交码标签的新型光分组交换技术研究 | 邱昆 | 电子科技大学 |
42 | 2006AA01Z242 | 数字波长光交换与数字光处理 | 李新碗 | 上海交通大学 |
43 | 2006AA01Z243 | 可重构光网络中支持异构资源并行调度的适配层关键技术研究 | 纪越峰 | 北京邮电大学 |
44 | 2006AA01Z244 | 多业务驱动传送网的自适应功能技术研究 | 张杰 | 北京邮电大学 |
45 | 2006AA01Z245 | 面向下一代光网络的动态控制技术和评估测试方法 | 张国颖 | 信息产业部电信传输研究所 |
46 | 2006AA01Z246 | 基于T-MPLS的电信级分组传送网络 | 张永军 | 北京邮电大学 |
47 | 2006AA01Z247 | 支持分布式多业务的光子网格网络关键技术 | 郭薇 | 上海交通大学 |
48 | 2006AA01Z248 | 多业务驱动的新型传送网支撑技术 | 周志强 |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
49 | 2006AA01Z249 | 全光网络资源优化与调度策略的研究 | 何永琪 | 北京大学 |
50 | 2006AA01Z250 | 面向业务的新型全光网络结构与关键技术研究 | 张海懿 | 信息产业部电信传输研究所 |
51 | 2006AA01Z251 | 光分组传输的关键技术研究 | 肖石林 | 上海交通大学 |
52 | 2006AA01Z252 | 动态光网络资源评估与优化技术的研究 | 徐云斌 |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 |
53 | 2006AA01Z253 | 新型调制格式光信号产生、传输与处理技术 | 张帆 | 北京大学 |
54 | 2006AA01Z254 | 光突发收发模块与传输子系统 | 朱显新 |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
55 | 2006AA01Z255 | 基于双并行调制器的新型相位调制技术研究 | 苏翼凯 | 上海交通大学 |
56 | 2006AA01Z256 | ROF用多功能电吸收光调制器 | 潘教青 |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
57 | 2006AA01Z257 | 异构无线接入网的协同机理研究 | 彭木根 | 北京邮电大学 |
58 | 2006AA01Z258 | 新型无线网络体系结构下宽带MIMO信道的建模和仿真方法研究 | 张建华 | 北京邮电大学 |
59 | 2006AA01Z259 | 基于知识的无线自组织网络路由技术的研究 | 吴威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60 | 2006AA01Z260 | 新型蜂窝网络体系结构 | 陶小峰 | 北京邮电大学 |
61 | 2006AA01Z261 | 基于WDM的宽带RoF传输系统研究 | 陈章渊 | 北京大学 |
62 | 2006AA01Z262 | 无线自组织网络建模及仿真测试与评估平台研制 | 任品毅 | 西安交通大学 |
63 | 2006AA01Z263 | 高效信道编解码技术研究 | 赵春明 | 东南大学 |
64 | 2006AA01Z264 | 分布式无线网络环境下自适应MIMO传输技术研究 | 高西奇 | 东南大学 |
65 | 2006AA01Z265 | 宽带自适应多输入多输出射频多天线研究与开发 | 龚克 | 清华大学 |
66 | 2006AA01Z266 | 基于多用户调度和预编码的自适应MIMO无线传输技术 | 邱玲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67 | 2006AA01Z267 | 宽带无线传输中的高效高速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研究 | 白宝明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68 | 2006AA01Z268 | 基于无线定位方法的环境自适应高效链路传输技术 | 王炎 | 东南大学 |
69 | 2006AA01Z269 | 高效信道编码与广义空时码的联合优化设计研究 | 张忠培 | 电子科技大学 |
70 | 2006AA01Z270 | 无线通信中的用户协作分集技术研究 | 葛建华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71 | 2006AA01Z271 | Gbps无线传输自适应、高效高速编译码技术 | 吴岩巍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72 | 2006AA01Z272 | 基于部分信道信息的高效MIMO传输技术研究 | 康桂霞 | 北京邮电大学 |
73 | 2006AA01Z273 | 基于认知无线电的自适应混合波形调制解调技术 | 赵民建 | 浙江大学 |
74 | 2006AA01Z274 | 分布式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前向多用户MIMO发送技术研究 | 肖立民 | 清华大学 |
75 | 2006AA01Z275 | 基于时间反演的环境自适应超宽带高效无线链路传输技术 | 王秉中 | 电子科技大学 |
76 | 2006AA01Z276 | 无线网络重构关键技术研究 | 冯志勇 | 北京邮电大学 |
77 | 2006AA01Z277 | 具有公平性与QoS保障的高效MIMO-OFDM传输技术研究 | 刘应状 | 华中科技大学 |
78 | 2006AA01Z278 | 实现高效随机接入的MAC编码理论研究及硬件平台验证 | 赵玉萍 | 北京大学 |
79 | 2006AA01Z279 | 基于DMB-T方案的通信与广播融合网络的体系结构与流量控制 | 牛志升 | 清华大学 |
80 | 2006AA01Z280 | 一种基于滤波器组实现的单载波多址传输方案研究 | 李明齐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81 | 2006AA01Z281 | Gbps无线传输关键技术与试验系统研究开发 | 王向阳 | 东南大学 |
82 | 2006AA01Z282 | Gbps无线传输关键技术与试验系统研究开发 | 王京 | 清华大学 |
83 | 2006AA01Z283 | Gbps无线传输关键技术与试验系统研究开发 | 张平 | 北京邮电大学 |
84 | 2006AA01Z284 | 10Gbps可调谐光收发功能模块与子系统 | 许远忠 |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
专题三:虚拟现实 | ||||
序号 | 课题编号 | 课题名称 | 课题负责人 | 课题承担单位 |
1 | 2006AA01Z301 | 大规模植物场景快速建模、实时绘制与真实感模拟 | 张晓鹏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
2 | 2006AA01Z302 | 基于图像几何语义学习的大规模场景快速建模方法研究 | 查红彬 | 北京大学 |
3 | 2006AA01Z303 | 虚拟环境中对象情感与行为特性建模与表现技术 | 潘志庚 | 浙江大学 |
4 | 2006AA01Z304 | 大规模动态场景目标行为过程实时建模与表现方法 | 马华东 | 北京邮电大学 |
5 | 2006AA01Z305 | 支持考古发掘信息保护的建模与表现技术研究 | 鲁东明 | 浙江大学 |
6 | 2006AA01Z306 | 大规模复杂场景的高效表达、组织与搜索技术 | 王文成 |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
7 | 2006AA01Z307 | 基于投影设备的空间增强现实关键技术研究 | 杨旭波 | 上海交通大学 |
8 | 2006AA01Z308 | 多尺度虚拟心脏解剖和功能建模与可视化技术研究 | 王宽全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9 | 2006AA01Z309 | 群体组织协同行为建模与表现技术 | 曾亮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
10 | 2006AA01Z310 | 基于中国数字人的人体运动系统虚拟现实研究 | 谢 叻 | 上海交通大学 |
11 | 2006AA01Z311 | 共享增强现实场景的协同式虚实结合处理技术 | 陈小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12 | 2006AA01Z312 | 动漫特效与动画高效渲染制作新技术 | 于金辉 | 浙江大学 |
13 | 2006AA01Z313 | 基于素材重用的三维动画高效创作技术 | 耿卫东 | 浙江大学 |
14 | 2006AA01Z314 | 影视特效制作新技术研究 | 金小刚 | 浙江大学 |
15 | 2006AA01Z315 | 基于互联网的图像与视频检索及其信息挖掘研究 | 卢汉清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
16 | 2006AA01Z316 | 数字体育视频语义内容建模、分析与检索方法研究 | 老松杨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
17 | 2006AA01Z317 | 基于视频多维描述空间的视频自适应技术研究 | 李厚强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18 | 2006AA01Z318 | 新一代自适应数字视频编解码及传输关键技术研究与系统实现 | 薛建儒 | 西安交通大学 |
19 | 2006AA01Z319 | 支持基于内容检索的媒体语义特征分析技术 | 吴玲达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
20 | 2006AA01Z320 | 面向IPTV的视频检索关键技术与内容管理系统的实现 | 田永鸿 |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
21 | 2006AA01Z321 | 自由视点网络视频服务(FreeView Video)关键技术研究 | 孙立峰 | 清华大学 |
22 | 2006AA01Z322 | 视频媒体基于信息可重用的分布式网络化编码及传输 | 熊红凯 | 上海交通大学 |
23 | 2006AA01Z323 | 基于P2P技术的数字媒体内容分发网络系统 | 唐新春 | 湖南创智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24 | 2006AA01Z324 | 提高媒体制作效率的媒体环境真实目标计算技术 | 郑江滨 | 西北工业大学 |
25 | 2006AA01Z325 | 可伸缩的高分辨率投影显示技术 | 林海 | 浙江大学 |
26 | 2006AA01Z326 | 可伸缩的高分辨率投影及其自由立体显示技术 | 秦开怀 | 清华大学 |
27 | 2006AA01Z327 | 支持人机交互的真三维体元式显示技术 | 耿征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
28 | 2006AA01Z328 | 虚拟环境中的多通道交互信息融合与显示技术 | 张凤军 |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
29 | 2006AA01Z329 | 虚拟环境的力触觉再现与接口技术研究 | 李建清 | 东南大学 |
30 | 2006AA01Z330 | 面向分布式大规模虚拟仿真应用的并行支撑技术研究 | 姚益平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
31 | 2006AA01Z331 | 大规模、可扩展的分布式虚拟环境运行平台研究 | 周忠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32 | 2006AA01Z332 | 分布式大规模虚拟环境时空一致性管理技术研究 | 彭宇行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
33 | 2006AA01Z333 | 支持移动终端的多人协同虚拟环境及开发工具研究 | 梁晓辉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34 | 2006AA01Z334 | 大规模分布式虚拟战场综合集成开发环境的研究 | 汪国平 | 北京大学 |
35 | 2006AA01Z335 | 支持数字媒体内容创作的集成环境 | 陈雷霆 | 电子科技大学 |
36 | 2006AA01Z336 | 支持大型公共设施安全问题研究的虚拟现实系统研发 | 王兆其 |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
37 | 2006AA01Z337 | 战略战役大规模综合训练虚拟集成环境研究 | 胡晓蜂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科研部 |
38 | 2006AA01Z338 | 支持城市环境规划设计、评估与分析决策的集成环境 | 华炜 | 浙江大学 |
39 | 2006AA01Z339 | 支持先进装备模拟训练的轻量级飞行模拟器 | 李林 | 北京理工大学 |
专题四:信息安全 | ||||
序号 | 课题编号 | 课题名称 | 课题负责人 | 课题承担单位 |
1 | 2006AA01Z401 | 基于全息机制的网络可生存性系统模型及关键技术研究 | 黄遵国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
2 | 2006AA01Z402 | 二进制程序中的安全漏洞挖掘技术研究 | 邹维 | 北京大学 |
3 | 2006AA01Z403 | 基于可执行代码逆向分析的软件漏洞挖掘与管控技术 | 薛质 | 上海交通大学 |
4 | 2006AA01Z404 | 网络关键设备中核心芯片逆向分析与可控技术研究 | 李清宝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郑州科技创新工作站 |
5 | 2006AA01Z405 | 一类互联网软件的分析与控制技术研究 | 谷大武 | 上海交通大学 |
6 | 2006AA01Z406 | 操作系统安全逆向分析与可控技术研究 | 李伟华 | 西北工业大学 |
7 | 2006AA01Z407 | 视频信息隐藏对抗系统研究 | 苏育挺 | 天津大学 |
8 | 2006AA01Z408 | 反编译逆向分析技术在恶意代码检测和清除方面的应用研究 | 庞建民 |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
9 | 2006AA01Z409 | 软件特征分析及基于水印的可控性技术研究 | 刘粉林 |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
10 | 2006AA01Z410 | P2P网络恶意代码分布式监测与协同防御研究 | 陈昱 | 北京大学 |
11 | 2006AA01Z411 | 垃圾邮件检测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 秦志光 | 电子科技大学 |
12 | 2006AA01Z412 | 恶意代码机理分析与特征提取技术研究 | 苏璞睿 |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
13 | 2006AA01Z413 | FMC融合网络中的SPIT(Spam over Internet Telephony)过滤及防范技术研究 | 闻英友 | 东北大学 |
14 | 2006AA01Z414 | 海量短信流的智能监管及关键技术研究 | 傅彦 | 电子科技大学 |
15 | 2006AA01Z415 | 椭圆曲线密码和密码杂凑算法的VLSI实现技术研究 | 白国强 | 清华大学 |
16 | 2006AA01Z416 | 多变量密码的设计与分析 | 胡磊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17 | 2006AA01Z417 | 基于环上序列的新型流密码设计 | 戚文峰 |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
18 | 2006AA01Z418 | 大数模幂乘运算模块的设计及其VLSI实现 | 李树国 | 清华大学 |
19 | 2006AA01Z419 | 量子密码技术研究 | 温巧燕 | 北京邮电大学 |
20 | 2006AA01Z420 | 国际密码标准制定过程跟踪研究 | 王小云 | 清华大学 |
21 | 2006AA01Z421 | 千兆IPSEC增强安全协议系统 | 李为民 | 四川南山之桥微电子有限公司 |
22 | 2006AA01Z422 | 密码协议工程方法与自动化验证研究 | 陈克非 | 上海交通大学 |
23 | 2006AA01Z423 | 群组密码学中的关键技术及其在安全组播中的应用 | 王明生 |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
24 | 2006AA01Z424 | 密钥协商协议的可证安全模型和无公开参数新技术 | 曹珍富 | 上海交通大学 |
25 | 2006AA01Z425 | 面向芯片设计的HASH函数统一算法框架研究及其IP核研制 | 韩文报 |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
26 | 2006AA01Z426 | 混沌密码系统的理论与实现技术 | 胡汉平 | 华中科技大学 |
27 | 2006AA01Z427 | 几类密码学基本模块的研究 | 李宝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28 | 2006AA01Z428 | 实用可证安全的流密码及Hash函数的构造 | 蒋绍权 | 电子科技大学 |
29 | 2006AA01Z429 | 高安全等级操作系统设计验证的关键技术 | 王戟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
30 | 2006AA01Z430 | 高安全等级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测评关键技术研究 | 朱虹 | 华中科技大学 |
31 | 2006AA01Z431 | 图灵GB17859五级操作系统设计及测评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 | 李善平 | 浙江大学 |
32 | 2006AA01Z432 | 国标五级安全操作系统设计与测评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 | 曾庆凯 | 南京大学 |
33 | 2006AA01Z433 | 访问验证保护级安全操作系统设计及其测评关键技术和实现方法研究 | 刘文清 |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
34 | 2006AA01Z434 | 基于安全多方计算的可生存性研究及其平台构造 | 冯荣权 | 北京大学 |
35 | 2006AA01Z435 | 基于免疫的网络安全态势实时定量感知技术 | 李涛 | 四川大学 |
36 | 2006AA01Z436 | 无线网状网络WMN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 吴越 | 上海交通大学 |
37 | 2006AA01Z437 | 分布式计算的安全模型及关键技术研究 | 连一峰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38 | 2006AA01Z438 | 基于移动计算的安全机制和安全接入关键技术 | 谭成翔 | 同济大学 |
39 | 2006AA01Z439 | 新型对等计算网络安全关键技术 | 李玲娟 | 南京邮电大学 |
40 | 2006AA01Z440 | 基于自主密码的可信计算平台的兼容性研究 | 张兴 | 北京工业大学 |
41 | 2006AA01Z441 | 网格计算中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模型及实现方法研究 | 郎波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42 | 2006AA01Z442 | 可信PDA计算平台关键技术与原型系统研究 | 赵波 | 武汉大学 |
43 | 2006AA01Z443 | 基于MEMS强链的硬盘物理认证和物理加密技术 | 张卫平 | 上海交通大学 |
44 | 2006AA01Z444 | 基于VoIP隐蔽通信的关键技术及原型系统 | 黄永峰 | 清华大学 |
45 | 2006AA01Z445 | 基于蜜场技术的大规模网络主动安全防护系统 | 叶志远 | 北京大学 |
46 | 2006AA01Z446 | 抗物理攻击的存储安全防护技术 | 李小勇 | 上海交通大学 |
47 | 2006AA01Z447 | 基于双核的安全WINDOWS终端技术研究 | 李新明 | 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指挥技术学院 |
48 | 2006AA01Z448 | 面向下一代电信网的安全测试评估技术及工具 | 杨放春 | 北京邮电大学 |
49 | 2006AA01Z449 | 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测试评估体系框架与支撑平台 | 钟 力 |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 |
50 | 2006AA01Z450 | 等级保护体系模型、测评方法与支撑工具研究 | 朱建平 | 公安部第三研究所 |
51 | 2006AA01Z451 | 国家公共互联网安全监测、预警与危机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 杜跃进 | 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 |
52 | 2006AA01Z452 | 大规模网络内容安全监控关键技术与示范系统研究 | 程学旗 |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
53 | 2006AA01Z453 | 网络多模态有害内容的识别与过滤系统 | 胡卫明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
54 | 2006AA01Z454 | 跨域认证授权关键技术与系统 | 荆继武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55 | 2006AA01Z455 | 新型跨域授权管理平台原型系统研究 | 吴亚非 | 国家信息中心 |
56 | 2006AA01Z456 | 跨机构用户统一认证资源授权与审计系统 | 李忠献 | 天津市国瑞数码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
57 | 2006AA01Z457 | 面向资源管理的跨域认证与多级授权系统 | 陈性元 |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