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资讯

法律资讯

首页 >> 法律资讯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工业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时间:2006-04-29

发文单位: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文  号:晋政办发〔2006〕24号

发布日期:2006-4-29

执行日期:2006-4-29

生效日期:1900-1-1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各大中型企业:

  《山西省工业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六年四月二十九日

山西省工业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山西省工业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共山西省委八届七次全会、山西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精神编制,主要阐明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省工业经济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各级政府指导工业经济发展、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

  一、“十五”时期山西省工业经济发展回顾

  (一)全省工业经济简况

  截至2005年,全省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316户,资产总额6846.43亿元,负债总额4683亿元,资产负债率68.4%,从业人员208万人。完成工业总产值4763.63亿元,工业增加值171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619.34亿元,实现利税628.13亿元,实现利润264.87亿元,亏损面24.68%,亏损额42亿元。

  按企业规模划分,全省共有大中型企业711户,资产总额5510.5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549.11亿元,实现利税355.39亿元,实现利润162.94亿元,从业人员104万人,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16.47%、80.47%、76.83%、56.58%、61.52%和50%.大中型企业是我省工业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

  按企业类型划分,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1142户,资产总额452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560.87亿元,实现利税372.56亿元,实现利润167.15亿元,从业人员119万人,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26.46%、66.15%、53.27%、59.31%、63.12%和57.21%.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是全省工业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的重要基础。

  按经济结构划分,轻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25.3亿元,重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586.7亿元,轻重工业比为7.3∶92.7,产业重型化特征比较突出。

  从行业构成看,煤炭、冶金、焦炭、电力、机电、化工、建材行业分别实现销售收入1327.71、1236.53、579.42、499.32、373.36、268.82和100.78亿元,七个行业的销售收入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94.8%,能源原材料等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

  (二)全省工业经济“十五”发展回顾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特别是“十五”期间的发展,山西已建成了主导产业突出、门类齐全、设施完善的工业发展体系。

  1.全省工业经济迈上新台阶

  “十五”时期是山西历史上工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749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2073亿元,年均增长22.58%.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432亿元上升到1712亿元,绝对值增长了2.96倍;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由全国排位19上升到15位;规模以上工业占GDP的比重由26.3%提高到41.76%;全省GDP增量中,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由23.6%提高到63%.

  2.产业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十五”期间,我省紧紧围绕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目标,大力推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全省累计完成更新改造投资1419亿元,是“九五”时期的3.12倍,更新改造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九五”期末的13.6%提高到25.4%.全省工业调产项目每年新增的销售收入对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拉动均超过了十个百分点,有力地支撑了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

  随着工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和提高,我省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取得积极进展,产业素质明显提高。煤炭工业通过实施资源整合、延伸产业链,使产业规模、装备水平、安全运行状况全面提升,重点煤矿产量比重由30%提高到50%,全省大中型矿井基本实现机械化综采,煤炭资源回收率平均达到45.8%,原煤洗选率由33%提高到56%,百万吨死亡率由1.85人下降到0.9人。

  电力工业采用技术先进的大型空冷机组,加快建设大型坑口电站和综合利用中煤、煤矸石的环保型电厂,发展能耗低、污染轻、耗水少、容量大的新兴电力,全省总装机容量达到2320万千瓦,其中省内自用装机容量由762万千瓦提高到1748万千瓦。

  冶金工业重点发展不锈钢和铝镁工业,延伸生铁-钢-钢材-特种钢、氧化铝-电解铝-铝材加工两条产业链,大力发展新型冶金产品;不锈钢产量由24.3万吨提高到92.6万吨,太钢150万吨不锈钢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产能最大、工艺和装备一流、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生产企业;电解铝企业全部采用预焙槽先进工艺。

  焦化工业发展大机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推进化产品回收,大机焦比重达到76%,比2000年提高了70个百分点。

  装备工业通过推进产业整合、军地融合,产品不断升级换代,重点企业设备新度系数达60%以上,重型机械、铸锻件、汽车零部件、铝镁合金压铸件在国内占有较大市场份额。

  化学工业依托煤炭资源优势,引进一批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加快发展特色煤化工,基础地位进一步增强,尿素、甲醇、PVC、粗苯加工量、煤焦油加工量分别比2000年增长2.8倍、6倍、1.25倍、9倍和5倍。

  与此同时,以高性能磁材、超细煅烧高岭土等为主的新材料工业,以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现代中药为主的医药工业等新兴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十五”期间,围绕工业结构调整,着力推进资源和要素向工业园区集中,充分发挥工业园积聚、集群效应,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全省共有各种类型的工业园区76个,入园企业700多户,总资产900多亿元,年销售收入1466亿元,安置就业25万多人。

  3.企业组织结构得到了优化

  “十五”期间,通过实施重大项目、同业重组、产业整合等措施,培育发展了太钢集团、大同煤矿集团、山西焦煤集团、晋城煤业集团、潞安矿业集团5户百亿元以上的企业,5户企业2005年销售收入达到1104.7亿元,比2000年增长近5倍;培育发展了阳泉煤业、平朔煤炭、海鑫、长钢4户五十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4户企业2005年销售收入达到309.2亿元,比2000年增长4倍多;培育发展了中铝山西分公司、太重、南风、安泰、天脊等16户二十亿元以上的企业。25户大企业、大集团去年销售收入超过1800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3.6倍,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比重由2000年的31%提高到43%.

  4.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积极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到2005年底,全省共有国家级技术中心11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0户、省级行业技术中心5户。以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为骨干,以行业区域技术中心为两翼,以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为基础的技术创新体系的雏形基本形成。

  “十五”期间,全省企业自主创新占技术研发的比重达到57%,主导产品自主开发的比重达到48.8%,新产品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6.4%.

  5.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取得新进展

  “十五”期间,全省能源消费以年均4.18%的增长速度支撑年均国民经济13%的较高增长速度。万元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由2000年的4.09吨标准煤下降到2004年的3.79吨标准煤,下降了9.5%;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00年的5.97吨标煤下降到2005年的5.48吨标准煤,下降了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118立方米,较2000年下降37%;废渣利用量约4700万吨,占2005年当年产生量的47%,较2000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三废”综合利用创造产值近18亿元,实现利润2亿元,是2000年的5倍,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得到提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省工业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落后的状况还未根本好转。二是工业企业能耗高、污染重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资源、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三是区域产业结构严重趋同,绝大多数市经济的发展基本上走的是一条以能源原材料为主、高度依赖资源的路子。四是企业装备及工艺水平总体上仍然比较落后,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薄弱,许多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时期山西省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省工业经济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尤为关键。“十一五”时期,我省工业经济将面临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发展环境,一个总体上有利于全省工业经济发展但制约因素有可能增多的环境。

  首先,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我国与世界经济的互相联系和影响将日益加深,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外部资金、技术、资源和全球市场,特别是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将为我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拓展新的空间。其次,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社会消费结构的逐步升级,对我省能源原材料产品的需求将持续扩大,将从整体上推动我省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同时,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利于我们发挥后发优势,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更为重要的是,经过“十五”期间的大发展,全省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为我们继续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十一五”时期,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将给予我省新的政策支持,并将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向我省相关地区延伸,国家构筑以煤炭为基础的能源供应体系,确定将我省建成全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并把我省列为全国唯一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省份,将为我省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提供重要的政策支撑。

  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工业经济发展也存在不少不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国际上,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的优势对我国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针对我国商品出口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愈演愈烈之势,围绕人民币汇率、纺织品出口、知识产权、能源资源等方面的外部压力在不断加大。这些消极因素必将对我省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国内,沿海发达地区率先发展势头不减,西部地区开发势头强劲,中部各省争先崛起,周边省份加速发展,我省工业经济面临的来自东中西部地区和周边省份的竞争压力将越来越大。更为严重的是,全省工业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深层次矛盾和瓶颈制约:产业、区域结构不尽合理,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对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适应性较差,存在大起大落的风险;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低水平重复建设比较严重,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不断加剧;高水平科技研发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严重短缺,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不强;体制改革严重滞后,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开放程度不够高。

  因此,“十一五”时期,我们一定要抓住有利机遇,从容应对各种挑战,下大力气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全省工业经济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三、“十一五”时期山西省工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加快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加快做大做强大企业、大集团,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今后五年加快山西工业经济发展要把握好以下原则:

  ——坚持把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要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丰富发展内涵,增添发展动力,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水平,努力实现我省工业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坚持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鲜明主题。要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坚持把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支柱产业作为突出主线。要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新的支柱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支柱产业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坚持把培育发展“三个方阵”大企业、大集团作为中心环节。要培育壮大一批实力雄厚、能够发挥支撑和带动作用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大集团,组成我省经济发展的主力舰队,引领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主要目标

  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400亿元左右,年均递增14%.

  培育60户左右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其中,300亿元以上企业8户,100-300亿元企业20户左右,50-100亿元企业30户左右。

  全省企业技术创新总体水平得到整体提升,主要支柱产业的技术创新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源消耗下降到4.02吨标准煤,下降28%,年均下降6.4%;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工业污染排放基本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四、“十一五”时期山西省工业经济发展重点

  (一)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

  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煤炭、焦炭、冶金、电力等传统支柱产业,并通过整合资源、改革重组、创新管理、调整产品结构等途径方式,优化产业布局,做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间相互融合,提高行业总体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1.煤炭工业

  按照“控制总量、优化布局、整合为主、新建为辅”的发展思路,加快建设大型煤炭基地,推进资源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业素质,延伸产业链条,走集团化、洁净化、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实现煤炭大省向煤炭强省的转变。

  加快三大煤炭基地建设。晋北动力煤基地重点是在建设一批大型高产高效接替矿井的基础上,加快整合晋北煤炭资源,实施煤电并举,发展煤化工产业;晋中焦煤基地重点是在建设一批大型高产高效矿井的基础上,延伸煤-焦-化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晋东无烟煤基地重点是在建设一批大型高产高效矿井的基础上,依托资源优势,建设大型化肥生产装置,引进技术,发展煤基合成油,加快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到2010年,晋北、晋中、晋东三大基地煤炭产量5.85亿吨,全省形成2个亿吨级生产能力的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1~3个5000万吨级以上生产能力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加快资源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以大型煤炭集团为龙头,加快对区域内中小煤矿的整合力度,建设高产高效矿井。2010年大型煤炭基地内的小型煤矿数量减少70%,30万吨/年以上矿井煤炭产量要占到总产量的90%以上。其中:大集团、大公司产量占到70%以上。所有煤矿全部实现正规开采,120万吨/年及以上矿井采掘机械化程度达到100%,60~90万吨/年矿井达到70%,30万吨/年矿井达到50%.

  优化产品结构,提高资源回收率。加快高效高产矿井配套洗煤厂的建设,提高煤炭洗选比例,2010年全省煤炭洗选比例达到70%以上。全省煤炭企业矿井采区回采率,薄煤层达到85%以上、中厚煤层达到80%以上、厚煤层达到75%以上。

  延伸产业链条,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大型煤炭企业要在做大做强主业的同时,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寻求多元化发展,延伸煤-电、煤-电-铝、煤-焦-化、煤-煤化工等产业链,实现上下游产业联动。“十一五”时期,全省新增煤炭产量的加工转化率,炼焦煤达到60%以上、无烟煤达到50%以上、动力煤达到40%以上。

  加快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我省是煤层气(瓦斯)资源大省,全省煤层气资源量约在10万亿立方米以上,且可采性好,热值高。目前,晋城、阳泉两个矿区煤层气开发利用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十一五”期间,重点支持建设沁水煤田南部的晋城矿区、沁水煤田北部的阳泉矿区,河东煤田中段的柳林矿区煤层气开发利用示范项目,发展煤层气发电、煤层气制甲醇、二甲醚等。到2010年煤层气开采规模达到60亿m

联系人:杨律师

电话:13930322268

邮箱:yjmlawyer#qq.com(#换@)

地址: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北环路519号4楼

Copyright © 2023 捍卫自由刑事辩护defend-lib 版权所有 XML 捍卫自由辩护网